任何一个民族要想生存、发展和改革,都离不开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虽有盛衰,但从未中断,而且如同基因一样融入于我们的衣食住行,工作生活,言谈举止等方方面面。所以,古圣先贤创造的独特的文化,至今一直鲜明且优美的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许多人有阅读古籍的困难,再加之古文经常有可意会难言传的特点,形成了我们与古人神交的天然壁垒。那些“不可言传”的精神、思想怎么才能让今天的我们了解运用?我想时空虽然穿越了千年,今人与古人面对的事物虽然不同,但新旧问题的内在逻辑不会改变,这给了我们探寻传统文化永恒根源的切入点。
因为经典理论确实晦涩难懂,让很多人的阅读计划都无疾而终,所以领略古典文化深层次的智慧就是学懂国学的关键。
国学是“文化的一种”,文化并没有那么高深经典国学初级,对于一个种地的农民,对于他来说经典国学初级,搞明白耕种的技巧,节气与耕种的关系,这个点就是一种“文化”。如果你学习了很多古圣先贤的著作,但是这些内容在你的生活中一点用处都没有,那其实针对你就是没有文化。所以,搞明白你的“文化”到底是什么非常重要。
我认为“文化”是感知、认识并应对、解决日常又切身的种种问题的能力。“文化”是让我们 可以“在身边一平方米范围的事物中”获得真实幸福的能力。反之,即便不能说没文化,这个文化也多半是空的、虚的。所以,从自身的角度,文化可以正身正心;从身外的环境,文化如同阳光能照亮身边的人物事。
可以说传统的儒家文化建立了一套关于形声色味和人的身心相互作用的思想体系,赋予了人一种独特的感知认知,并能应对解决切身问题的能力。
学习国学就是学习古人对世界的一种解释体系,和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理论模型、数字符号等等本质是一样的。所以不管看什么著作,是要结合古人当时的历史、文化,并要搞明白古人这个思想产生的逻辑关系,这样的心态去学习国学,哪怕只是看看四大名著,都会有收获的。
我建议大家可以先从《大学》读起。大学是儒学的入门之学。朱熹讲:《大学》者,大人之学。什么是“大人”?在古代,男子十五岁为成年,是大人;为官者称为大人;德高者也称为大人。就是说,《大学》是成人、当官的、德行高的三类人的必修课,由此可见它的地位。
南宋那个时期,古人读书做学问,都是最先学习《大学》,《论语》《孟子》都在其次。程颐先生强调“德”字的重要。我们今天理解“德”可能更多的是从品行层面。例如现在常说一个词——德不配位,就是一个人的德性、品行跟他的地位、身份、职位不匹配。但实际上“德”是“得到”的“得”的意思。得到什么?得到规律。就是说,一个人只有掌握了规律,才算有“德”,才能担当一定的责任、掌握一定的权力。所以“入德之门”就是要从学习、掌握事物的规律入手。从两位先贤的评价看,《大学》可谓是学习四书五经的敲门砖。
本站声明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