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的南端,
仓前的塘河畔,
在这悠悠水香、古朴老街,
曾经诞生过一位,
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
思想家和国学大师 章太炎。
在梦想小镇的创业大街上,
走进一条小巷子拐上几个弯,
就能看到古朴的章太炎故居,
这座面水临街,前后四进的中式宅院,
见证了章太炎先生少年时期 22个春秋。
时至今日,
太炎故居已不仅是一段历史,
更是传承至今的一段文化,
“立身为本,立德为先”的太炎精神
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那被历史封存的乡土建筑,
那过去时光里的昔时旧物,
又是谁的余杭记忆,情念思深。
01
太炎其人
章太炎(1869-1936),余杭仓前人,名炳麟,初名学乘,字枚叔。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
他毕生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历经磨难,七被追捕,三入牢狱,三次流亡日本,但矢志不渝,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员主将。孙中山先生称其为 “ 四万万人仰为泰山北斗” 。被鲁迅先生誉为 "有学问的革命家"。
太炎先生自幼便得汉学熏陶,他九岁起随外祖父学习传统文化,除了儒家经典外,还在这里首次接触了王船山、顾亭林 “夷夏之防同于君臣之义”的道理,也曾为张苍水等反清义士的事迹深深感动。
青年时期已埋下革命思想的种子,以天下大任为己志,22岁登船赴杭,而后投身于推翻满清腐朽统治的运动,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和学术生涯,成为 “一身而二任”的革命家和学问家。
他一生留下余四百万字著作,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方面都颇有造诣,门下弟子众多,且大多都是后来的文学大家,一生 性行耿介,爱国情深,不仅是文学家亦是革命家,动荡的时代里太炎先生没有安于陋室书房,而是投身于革命的潮流,毕生致力于民主革命。
一身反骨带着文人轻狂,即使在软禁期间也不妥协,鲁迅先生在著作中是这样评价章太炎的:“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 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 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02
家风源流
1936年6月14日,一代革命先哲章太炎先生因病溘然长逝
章太炎曾经将他父亲的教诲,共15条恭录于纸,称之《家训》,笔示后人,令后代遵行。《家训》中前二条称:“妄自卑贱,足恭谄笑,为人类中最庸下者。”“ 人心妒媚,常不能绝,上者忌功害能,其次以贫贱富贵相较,常生忮心,甚乃闻人丧败,喜溢眉宇,幸灾乐祸,祸亦随之至。”这和《遗嘱》中的话说一脉相承的。
章太炎遗嘱,“凡人总以立身为贵,学问尚是其次,不得因富贵而骄矜,因贫困而屈节。其或出洋游学,俱百资本者皆可为之,何足矜异,若因此养成傲诞,非吾子也。入官尤须清慎。若异族入主,务须洁身。”
章太炎逝世时,长子才18岁,次子13岁。所以遗嘱可以看作是对未成年孩子的谆谆教诲。第一,他强调人应“立身为贵”,他虽是举国公认的“国学大师”,但他嘱咐子孙不是学问第一,而是立身第一,即立德为先。
第二,他强调子孙如 留学归来不得傲诞。太炎先生晚年,目睹不少留学同来的人,“养成傲诞”。他嘱子孙万万不可因出洋学成,无视我固有文化与传统,如不然则“非吾子也”。
第三,太炎先生对子孙为官一方的嘱咐。他一生几乎没有当过官,没有领过官俸,他严嘱子孙,倘若要做官, “尤须清慎”。
第四,太炎先生对子孙民族气节的嘱咐。他在遗嘱中告诫子孙, “若异族入主,务须洁身”,要保持民族气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太炎先生的后辈谨遵先祖的嘱托,始终牢记太炎先生的嘱托,传承并弘扬先祖家风,洁身自好。
家风的传承往往是与家训家规结合在一起的,是我国教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学人物章太炎,是中华文明的家教文化,也是中华道德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宣传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传承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美德,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我们责无旁贷的重任。
03
作品推荐
为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太炎先生的精神品质与文学著作,这里给大家推荐几本有关太炎先生的著作,相信大家在阅读之后可以更丰富对于太炎精神的认识。
《中华英杰章太炎》
卓介庚
被称为泰山北斗的章太炎留下太多值得钻研的著作,世人为其成就叹服的同时也会对浩如烟海的卷轶望而却步,这本由余杭本土作家卓介庚为纪念章太炎诞辰150周年之作,为普通读者提供了去了解太炎精神的可能。
《中华英杰章太炎》一书通过书写章太炎的一生展现了先生丰富的心灵世界与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又吸收各方研究成果,努力探寻先生学者和革命家的“双重道路”,力图准确展示章太炎的伟大人格。
这部书史实清楚,条理清晰,纠正了不少历史传讹,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章太炎,对他的功过评价实事求是,对他的学术成就介绍详尽,并以通俗文字作了娓娓叙述。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将章太炎的诗文穿插其中,并作了客观通俗的解读,可读性更强。
《国学概论》
章太炎
《国学概论》是章太炎先生在1922年4-6月在上海讲授国学的记录稿,由现代著名学者曹聚仁整理成册。在《国学概论》中,章太炎先生以渊博的学问对我国传统的经学、哲学、文学作了条分缕析,追源溯流,精辟评述,又兼评了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目录学、地理学等。
当代著名史学家汤志钧说:“章太炎早年潜心 ‘稽古之学’,对中国古籍研读至深,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卓越的创见。他讲授的《国学概论》,比较系统地将我国的经学、哲学、文学进行阐述国学人物章太炎,其中含不少真知灼见,可称之为中国经学、哲学、文学的简史。”
何为国学,何为传统,太炎先生以其深入浅出、条分缕析的讲述方式向我们娓娓道来,是国学爱好者、研究者最佳指引之书。
《后死之责:
祖父章太炎与我》
章念驰
本书是章太炎嫡孙章念驰的晚年总结之作,体现了他作为一代国学大师后人如何继承先祖的精神志业。为保留和传承太炎先生的精神与著作,孙辈章念驰将自己的一生投入进太炎先生的文学研究中。
对大多数人来说,章太炎是写进历史教科书的人物,几分旷远、几分敬畏;而对章念驰来说,这是融入血液里的先人,家族使命伴着历史责任,让他成为章太炎后代中唯一从事祖父研究的人。
书中有赖于作者家藏文物,第一次披露了很多章太炎的相关信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书中真实而细腻的生活细节也让人动容,包括有纪念意义的小八仙桌和故人故事等,充满人文气息,可以从另一个视角窥见太炎先生的生活状态,书中也提及作为名人之子身上承担的压力与责任,情真意切,充满研读价值。
数千年的文化成就了平和内敛、
文韵渊远的仓前,
亘古开天的良渚文化、
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
蜚声海外的禅茶文化,
共同构筑了余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和丰富的文化积淀。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在这里得以证实,
江南水乡文化在这里遍地开花,
民间古典艺术和文明在这里丰富和升华。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斯人已逝,但太炎精神得以永传。
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
章太炎故居纪念馆在精心修缮与传承下,
焕发出新的生机。
依傍余杭塘河,
章太炎故居静静伫立,
看尽百年沧桑后,
“颔首观望”着门前的游人如织。
太炎故里,书香仓前。
在时光里细细找寻,
那些被封存的一砖一瓦,
那些依然传承的精神,
那是属于每一个人独特的 余杭记忆。
本站声明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