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中华古籍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本套国学经典丛书,从几千种古代典籍中为读者精心筛选了有代表性的69种典籍,囊括了经史子集中的经典著作。体例上以原文、注释、译文的形式对经典著作进行注解,读者跨越文言文的障碍,在愉快的阅读之旅中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文采用双色印刷,原文、注释、译文部分均以易读性的原则设计,版式简洁大方,装帧印刷精美,便于携带和阅读。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
孟子的思想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的先秦儒学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孟子的“仁政思想”和“性善论”等对后世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王刚译注的《孟子译注》辅以注解和译文,让读者朋友更加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内容提要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孟子的言论汇编。《孟子》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的思想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书中理论纯粹宏博,文章雄健优美,在儒家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王刚译注的《孟子译注》以原文、注释、译文的形式对经典著作进行注解,读者跨越文言文的障碍,在愉快的阅读之旅中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目录
卷一梁惠王上
卷二梁惠王下
卷三公孙丑上
卷四公孙丑下
卷五滕文公上
卷六滕文公下
卷七离娄上
卷八离娄下
卷九万章上
卷十万章下
卷十一告子上
卷十二告子下
卷十三尽心上
卷十四尽心下
前言
《孟子》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为“四书”“十三经”之一。《孟子》一书主要记载了儒家先哲孟子的言行及其与时人、弟子互相问对之言,并由孟子及其弟子撰辑而成。其书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 《尽心》。后东汉赵岐为之作注,篇分上下,故拆分为十四篇,一直沿用到现在。
孟子为战国时人,名轲,字子舆,约生活在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孟子为邹人,邹地在今山东省邹城市附近,距离孔子家乡曲阜不远。孟子与孔子生活的年代相距百余年,在此期间,由于孔门弟子及其后学的努力,孔子思想的传播范围大为扩展。尤其是在邹鲁大地,更是弦歌之音不绝。孟子自幼受孔子思想的熏陶,十分推崇孔子,常以孔子私淑弟子自居,史载其曾受业于子思门人。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苟卿列传》)
汉代赵岐在其《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孟子国学经典名言,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孟子》正式成为十三经之一,
一直延续到现在。
孟子生活的年代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混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值“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主张“保民而王”,这深刻地影响了之后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同时,在与墨、道、法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以其雄辩的口才和无上的才华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大儒。
自唐代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孟子国学经典名言,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朱元璋曾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并诏告天下说孟子的不少言论“非臣子所宜言”,下令将孟子逐出文庙。次日钱唐上疏力争劝阻,加之天文官也上奏文星暗淡无光,于是朱元璋又下一道谕旨:“孟子辩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恢复了孟子在文庙中的待遇。
《孟子》与《论语》一样,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文章,但其相较《论语》又有所发展。《论语》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因此《孟子》一书不仅是重要的儒家经典,更是一部优秀的散文著作,读之,给人熏陶,给人启迪。《孟子》中的名言佳句及其所蕴含的道理,常思之、念之,必会对修养身心和为人处世有极大的帮助。
王刚
2012年11月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译文
梁惠王说:“原来晋国的强大,天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比得上,这您是知道的。但是等到了我治理魏国的时候,在东边败给齐国,我的长子也死在那儿了;西方七百余里的土地也被秦国夺去;在南方又受辱于楚国。我以此为奇耻大辱,希望为那些死难者一雪前耻,那么要怎样才办得到呢?”
孟子回答说:“即使仅仅拥有方圆百里的土地也是可以称王于天下的。大王您如果可以向老百姓施行仁政,减省刑罚,轻徭薄赋,号召百姓深耕土地,及时清除杂草;引导年轻人在闲暇的时候学习、修养孝悌忠信之道,在家则以此侍奉自己的父兄,在外则以此侍奉长上,这样就可以驱使百姓手持木棍去讨伐秦、楚的坚甲利兵了。
“而像别的国家那样,肆意侵占百姓的劳作时间,使得百姓不能够耕种土地来奉养自己的父母,致使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女离散。对于这些使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大王您前去讨伐它们,那么谁又能抵挡得住呢?所以说:‘心怀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您不要再迟疑了!”
六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人日:“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②问日:‘天下恶乎③定?’
“吾对日:‘定于一④。’
“‘孰能一之?’
“对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⑤之?’
“对日:‘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⑥矣。天油然⑦作云,沛然⑧下雨,则苗淳然⑨兴⑩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注释
①梁襄王:梁惠王之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
296年在位。
②卒cu然:同“猝然”,突然。
③恶wu乎:怎样,如何。
④一:统一。
⑤与ye:参与,随从。
⑥槁gao:枯,干枯。
⑦油然:云多的样子。
⑧沛然:雨量丰沛的样子。
⑨淳bo然:复苏、起来的样子。
⑩兴:起来。
?人牧:治理百姓的人,国君。牧,养,引申为治理。
?引领:伸长脖子。
?由:通“犹”。译文
孟子去见梁襄王,出来之后,对别人说:“从远处看他没有一点国君的样子,靠近他也感受不到任何畏惧。他突然间问我:‘怎样才能实现天下安定呢?’
“我回答说:‘只要实现统一,天下就会安定。’
“他又问道:‘谁能够一统天下呢?’
“我回答:‘不嗜好杀人的国君就能一统天下。’
“他接着问道:‘那么谁能够听从于他呢?’
“我回答说:‘天下没有不听从于他的。大王您了解禾苗的状态吗?七八月间天气干旱少雨,禾苗都干枯了。假如天空出现了大量的云彩,下起了大雨,那么禾苗就很快会复苏起来。如果这样的话,谁又能抵挡得住呢?如今天下那些治理百姓的君主,没有不嗜好杀人的。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君主出现,那么天下百姓都会伸长脖子等待他的降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百姓归附于他,就好像水向下流一样,浩浩荡荡的谁又能抵挡得住呢?”’
七
齐宣王①问日:“齐桓、晋文②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③,则王乎④?”
日:“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日:“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日:“可。”
日:“何由知吾可也?”
日:“臣闻之胡龅⑤日,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日:‘牛何之⑥?’对日:‘将以衅④钟。’王日:‘舍⑧之!吾不忍其觳觫⑨,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日:‘然则废衅钟与?’日:‘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⑩?”
日:“有之。”
日:“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日:“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日:“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日:“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P12-16
本站声明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