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本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经典 > 国学人物 > 正文

    (蒙古记忆)陈汉章生于清国学大师故居地址

    2023-09-22 13:05 1996 标签: 国学 文学 茅盾 北大

    人物简介

    陈汉章生于清同治三年,出生在一个耕读世家,少即聪颖好学。4岁识字,6岁会吟诗,7岁正式受业,就读于设立在故居后的“约园”私塾。10岁开笔(浙江图书馆保留10岁的诗作有151首),后考到丹山、缨溪书院读书,更勤奋好学,得童生第一名,故立志研究经史子集“四部”。23岁第一次进入杭州的俞楼(俗称“诂经精舍”),师从著名经学大师俞樾。24岁至宁波的辨志精舍,问师于黄元同先生。

    陈汉章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经学大师,就任过北京大学教授、中央大学教授兼史学系主任。著述甚多,主要有《中国通史》、 《尔雅学讲义》、 《孔贾经疏考异异同评》、《礼书通故识语》、 《周书后案》、《论语征知录》、 《缀学堂丛稿》、《史通补释》等百余种,手稿600余万字,现存北京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等。

    人物故居

    地址位于象山县东陈乡东陈村。

    一月初的一天,96岁高龄的国学大师季羡林欣然挥毫写下了5个大字——— “陈汉章故居”,这是他10多年来第一次用毛笔题词,在落款时还特地加了一个“敬”字。

    想求得季羡林一字的人很多,但他几乎一律不题。此次,当听说陈汉章故居正在保护修缮时,季羡林说“陈汉章是我的老师啊”,并马上叫助手拿笔墨。一代国学大师为已故的另一位国学大师题词,留下了一段佳话。

    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德珩题写了“陈汉章先生之墓”;最高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黄火青题写了陈汉章纪念亭“缀学亭”;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程思远题写了“经史学家陈汉章”一书的书名。由此也反映出陈汉章在国学史上的地位。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们来到象山县东陈乡东陈村,没费多少周折就找到了陈汉章故居,由季羡林题的“陈汉章故居”的匾额还没来得及挂上门楣。

    这是一个两层青砖四合院楼房,由学圃堂和缀学堂组成,雕饰玲珑精致,风格优雅别致。缀学堂朝南略偏西,为一正两横组成的重檐楼房。前有围墙,设两重石库大门。正屋七开间,在次间与尽间间各为穿廊。明间侧缝七架,前有卷棚式轩廊。学圃堂在缀学堂南面,也为一正两横组成,前有围墙,正屋七开间。

    陈汉章故居始建于清咸丰八年(1859年),由其父陈昌垂建造。象山县专门拨出经费,对陈汉章故居进行全面加固和原样修缮。因此,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故居保存完好。

    晚年的陈汉章回到故乡,居于缀学堂,致力史学研究,他的很多著述都出自于此。据陈汉章的孙儿回忆,他们的祖父每天必耕读诗书一小时。即每日早晨5时半天一亮就起床诵读,书声琅琅,东陈村远近皆能听到,乡里人说比鸡啼更为准确。他们小时候贪睡,常被读书声吵醒。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书声不辍。

    国学人物名单大全_国学人物百科数据库_国学人物名单

    我们迂回于轩廊间,试图寻找一代鸿儒留下的气息,耳畔仿佛响起了萦绕于梁近百年的琅琅书声。

    主要经历一心求学

    25岁(1888年)去杭州乡试考中第10名举人。汉章先生中举后,多次被聘做官,官至广州直隶州州同,但他均未出仕。他一心追求学问,博览群书,遂成大学问家。46岁(1909年)被京师大学堂(1898年建立,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慕名聘请去任教授,至京一改初衷继续求学。50岁(1913年)以第一名身份毕业于北大第一届史学门,至今在北大仍留为佳话。

    工作情况

    陈汉章在北京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北京高等警官学校和北京师范大学等任国学、史学、哲学、外文门教授近20年(其中后二年因事请长假离京回乡,北大为挽留遂聘汉章为史学系主任)。65岁(1928年初)应邀出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兼史学系主任。汉章先生教书育人,为大学系科管理和人才培养等作出了重大贡献。

    晚年生活

    68岁(1931年初)终以暮年体衰坚辞,告老归里。从此闭门著述,完成心中宏愿。但终因疾病,1938年6月29日晨,一代国学大师在故乡象山与世长辞,享年75岁。从遗愿葬于故乡姆龙洞之东山。

    乡土情结

    被茅盾称为“爱国怪人”的汉章先生除了有强烈的爱国热情,还有浓重的乡土情结。1907年,首任象山劝学所总董,经他赞助与发动,设立的小学有30余所。担当象山民意代表,力挽县域被分割。不忘公益事业,出资资助创建“象山县公立医院”(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前身)。1922年,汉章先生从北大回乡探亲,受聘担任民国《象山县志》总纂。后带稿北上,在北大四年完成了县志编写,故成“独纂”县志(该志是民国时期四大名志之一,象山的百科全书国学人物名单,起到了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同时,陈汉章先生还十分注重忠孝礼义,乐善好施,立风重范。

    主要作品

    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汉章先生的《周书后案》、《后汉章补表校录》、《辽史索隐》等三种,1985年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整理汉章遗著如《论语征知录》、《公羊旧疏考证》、《诗学发微》等10余种。但从他晚年自拟的《缀学堂丛稿初集目录》中还可看出,计有100余种800多万字手稿准备出版,遍及经史子集“四部”,现作为善本藏于浙江图书馆。陈汉章先生立志以学术报国,一生弘扬民族文化,其为学经历了“三变”:初事古今文学,不偏一家;中年冀于强国,广搜西学,研究实用之学;后返研“四部”,无所不精,不懈追求。汉章先生的门下名人辈出,有著名文学家茅盾、哲学家冯友兰、社会活动家许德珩及史学家范文澜、顾颉刚、罗家伦、傅斯年等。因其杰出的学术成就和致力于宏扬民族文化的精神,备受时人称道:章太炎赞其“博学精思”,蔡元培称其“两脚书库”,黄侃尊其为“魁儒”。

    贡献影响

    国学人物百科数据库_国学人物名单_国学人物名单大全

    为纪念陈汉章先生的学术成就和爱国爱乡精神,1982年,象山县委、县政府重修陈汉章先生墓道。1992年,又重修汉章纪念亭及纪念壁。2006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把编纂《陈汉章全集》作为省文献集成“一号工程”,全集约21卷1000余万字。2007年9月第十届中国“开渔节”期间,县委、县政府隆重举行陈汉章先生纪念馆开馆仪式,同时举办陈汉章先生学术研讨会,还出版首发《国学大师陈汉章》一书。此时,北大派出史学系党委书记张万仓教授、南京大学派出史学系主任陈谦平教授等前来祝贺。北京大学在汉章故居开馆时发来的贺信中写道:“汉章先生为北京大学早期人文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一生撰述宏富,著作等身,嘉惠学林,功在千秋”。这是对陈汉章先生最好的评价。

    当代被誉为“学术泰斗”的季羡林先生,提到陈汉章先生,也肃然起敬,连说陈先生是他的老师,亲自敬题匾额“陈汉章故居”。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为“陈汉章先生纪念馆”题字。之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德珩题写了“陈汉章先生之墓”;由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程思远题写“经史学家陈汉章”;由全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黄火青题写“缀学亭”;由台湾蒋纬国先生在汉章纪念壁题写“缀学流长”。台湾学术界也出版了汉章先生的部分著作,并把陈汉章先生列入名人馆。

    人物形象实现心愿

    陈汉章自幼好学,博闻强记,文章过目成诵。25岁时中举,后曾与章太炎一起,同学于当时著名经学大师俞樾门下,考职后得广东候选直隶州州司,但未上任。清朝末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聘请他当教授,但他宁愿当学生。因为他平生有一大憾事,就是没能点翰林,而科举废除后,流行一种看法:京师大学堂毕业生,可称为“洋翰林”,于是他宁愿去做学生,得一“洋翰林”以慰平生。

    他1909年入京师大学堂,1913年,以中国史学门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为北大历史专业最早的毕业生之一,毕业时已49岁。之后,他一边学习,一边担任北京大学国文、哲学、史学等门教授,讲授中国法制史、中国通史、中国上古史、中国近古史、西周史、经学通论等15门课程。这个故事,曾经被当作笑谈,陈汉章也因此被视为学术怪人。

    “两脚书库”

    陈汉章一生治学严谨,博览群籍,遍读汉唐以来到清的先儒说经、订史之书。每至除夕,一定会写一篇总叙,检查一年读书计划的完成情况。每读一书,一定要考其优劣,校其佚漏,辨其真伪,评其得失,因此满纸都是密密麻麻的红绿圈点。有了心得就随即记录下来,作资料保存。日积月累,其著作与日俱增,遍及经史、子、集各部。陈汉章的书桌上往往放有10余支毛笔,毛笔笔头大多快要磨平。

    其同学章太炎先生曾称道: “浙中朋辈,博学精思,无出阁下右者。”当时的北京教育部招待外国汉学家,常请陈汉章列席,以备咨询。曾有日本汉学家当面提出问题,陈汉章都详细回答,毫无错误,所以日本汉学家称他为“两脚书库”,以此形容他的学问像书库那样丰富。外国汉学家称赞陈汉章“学问渊博,文章湛深,实中国之大师也”。

    爱国情怀

    陈汉章是著名文学家茅盾的老师。茅盾在北大80周年校庆时曾回忆说: “北大中国历史和中国地理的教师给我印象最深,此刻记忆犹新的,是中国历史教师陈汉章。他是俞曲园的弟子,章太炎的同学,前清末年就是名驰国内的史学家。”

    陈汉章在北大教中国历史,自编讲义,他从先秦诸子的作品中搜罗片段,证明欧洲近代科学所谓声光化电,都是我国古已有之,而那时候,欧洲列强还在茹毛饮血时代。甚至说飞机在先秦就有了,证据是列子上说有飞车。有一天,陈汉章讲完课,正要走出课堂,有个同学忽然问道: “陈先生,你考证出现代欧洲科学,在中国古已有之,为什么后来失传了呢?”陈汉章皱了下眉头说: “这就要继续考证其原因了,这要在先秦时代以后的历史讲到。”那时候,年仅17岁的茅盾插话道: “陈先生是发思古之幽情,光大汉之天声。”陈汉章看了茅盾一眼,不说什么就走了。当晚,陈汉章送了字条去,叫茅盾到他那里去谈谈。茅盾忐忑前往,不料陈汉章并不生气,反而坦率地说: “我明知我编的讲义,讲外国现代科学在2000年前我国都有了,是牵强附会。但为什么要这样编写呢?扬大汉之天声,说对了一半,鸦片战争以后,清廷畏洋人如虎,士林中养成一种崇拜外国的风气,牢不可破。中国人见洋人奴颜婢膝,实在可耻。忘记我国是文明古国,比洋人强得多。我要打破这个风气,所以编了那样的讲义,聊当针砭。”他还说:“中华民族同白种人并肩而无愧色。”茅盾事后称陈汉章是一位“爱国的怪人”。

    在北京近20年,陈汉章多次谢绝孙传芳、吴佩孚等邀其做官之请。陈汉章非常同情革命,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对革命党人徐锡麟、秋瑾被害,极为悲愤,曾说“男儿当如锡麟,女子皆似秋瑾,国事可为”。他支持孙中山革命,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他参加了葬礼,至表哀悼。

    国学人物百科数据库_国学人物名单_国学人物名单大全

    还有一次,驻北京的六国使馆慕名派专人来聘请陈汉章去给他们讲中国历史。每周授课两小时,每月报酬银圆六百元(当时普通家庭每月每人生活费用不过三四元),并用小轿车接送。陈汉章却婉言谢绝了。事后,其子问陈汉章: “这样重的酬金,这样优越的条件,父亲为什么要拒绝呢?”陈汉章回答: “你们只知道酬金多,条件好,你们可知道,中国历史岂能被外国所洞悉。”以此,也可见其爱国情怀。

    重礼好义

    陈汉章在家乡,每逢大年初一,至亲晚辈都要到他家里去拜年。过去很重视礼节,晚辈去拜年,要向长者下跪叩首。最出人意料的是,别人向陈汉章行礼,他也会跪下还礼,起来时还作一个毕恭毕敬的揖。他的学生顾圣仪在回忆陈汉章的文章中,曾经提及他少年时向陈汉章先生拜师的情形: “我在东陈读书两学期,跪拜先生两次,先生也还礼两次。”

    对晚辈尚且如此讲究礼貌,对长辈更不用多说了。旧历新年一到,年及古稀的陈汉章总是一早去族长家拜年。当时族长是一位年高的农民老伯,但陈汉章不嫌贫穷,不论地位,亲自去施礼。

    每当春节将临,陈汉章送乡里孤独老人每人猪肉十斤,大米一斗,以慰其心。若有生、病、老死者,陈汉章会为其请人接生,请医治病,或买棺安葬。村里修桥铺路,培修庙宇,他都积极赞助,从不吝啬。村里有一段几十里长的路,因年久失修,石板破碎,路面凹凸不平,下雨天更是泥泞难行,陈汉章为了解决行路难,独资修筑了这段路。

    当时东陈村没有学校,只有几家私塾,青少年读书十分困难,陈汉章捐资兴办学校,为本乡及外乡青少年解决读书难的问题。

    对压制贫困,称霸乡里者,不论权势多大,陈汉章则斥之以正理,为受欺凌者抱不平,深得乡里人称颂。

    陈汉章卧病在床时,县里正在筹备设立公立医院,陈汉章获悉后捐出了1000元,以促其早日建成。等到医院建成开业时,陈汉章却已离开了人世。

    在北大任教时,陈汉章白天上课、著书,晚上撰编讲义,教导子女读四书五经,并详细讲解,每天工作到午夜。就是感冒发烧国学人物名单,他也坚持编讲义、上课。夫人劝他请假休息,陈汉章却说: “国家培养人才应是分秒必争,岂能为我一人休息而耽误数十人的时间。”有时学生去他家中请教,陈汉章总是反复讲述,引经据典一一解答,直到学生全懂为止。

    人物评价

    汉章先生一生饱览群书,博闻强记,治学严谨,著作等身。每读一书,总要考其优劣,校其佚漏,辨其真伪,评其得失。每看一次,必用色笔加点句读,由浅而深,先藤黄,加淡墨,再浅蓝、桃红、胭脂,然后银朱。

    每篇文章都要高声诵读数十遍。其生前仅出文稿十余种。

    本站声明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ytycfw)
    相关文章
    余杭这座革命家,毕生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

    余杭这座革命家,毕生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

    被称为泰山北斗的章太炎留下太多值得钻研的著作,世人为其成就叹服的同时也会对浩如烟海的卷轶望而却步,这本由余杭本土作家卓介庚为纪念章太炎诞辰150周年之作,为普通读者提供了去了解太炎精神的可能。...
    民国著名著名弟子章太炎:胡适曾被胡适骂过

    民国著名著名弟子章太炎:胡适曾被胡适骂过

    他培养出了很多弟子,大部分都是民国时期教育界、学术界的著名人物,如黄侃、钱玄同等人。久而久之,读书破万卷的章太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历史观,拥有一腔爱国情怀。短短几年时间,章太炎就对一些经史典籍,...
    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被称为湘南政局迭变为五

    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被称为湘南政局迭变为五

    1月12日,是我国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诞辰150周年纪念日。章太炎作为清末民初学术界的风云人物,其事迹已经广为人知。陈存仁趁机列举了杜月笙的一些传奇式的善行。当时,有人问章太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