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四十三)
由于强大而先进的教学能力,孔子得以开宗立派。(见链接:《》)
而孔子学说也在相当长时间里成为一家独大的显学,饱受推崇。
但孔子学说得以傲立于世的大前提是上层建筑的思周思潮。
一旦思周的世卿世禄阶层无法维持,儒家还能一枝独秀吗?
春秋时期被称作礼崩乐坏,可它和战国时期比,什么也不算。
战国时期,用孟子的话说,叫做杀人盈城,杀人盈野!
随着周王室天下共主地位的沦丧,周代的礼乐制度也彻底崩溃。
原来诸侯间讲究礼仪、以德服人的行为原则,为列国间赤裸裸的武力战争所代替。
明末清初著名学问大家王夫之在其《读通鉴论》中对战国相较春秋的变化总结得很精辟。
他指出,春秋以前“富者必为贵者”,财富的拥有与身份、地位、贵族血统相一致。
而战国时代则为之大变,过去的卑贱者大量登上历史舞台。
孔子时代,世卿世禄阶层虽然在衰落,但天下终究还是他们的。
这是世卿世禄阶层试图抓住一切救命稻草的时代,孔子学说就是“稻草”之一。
可逐渐的,变法图强、打破世卿世禄成为新思潮,成为社会主流。
孔子学说作为旧思潮时的霸主,反成了被打倒的对象,受到各方严厉抨击。
第一个站出来喊出打倒孔家口号的是墨子。
墨家创始人墨翟同样出生于鲁国,但不同于孔子是大夫之后,墨翟是没有贵族血统的平民。
墨翟因为孔子“有教无类”理念获得了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
但学习了孔子学说后,墨翟成为孔子坚定的反对者。
孔子的核心政治理念是恢复西周礼治,而墨子反对礼乐文化,强调“义”。
墨子的义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利”,也就是我们一直说的利益。
墨子认为孔子强调的礼太虚了。
政权要稳定,社会要进步,根本在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谁能让我们这些小民吃饱穿暖,谁就是有德。
不能满足我们衣食住行等根本利益,就别跟我谈什么礼。
孔子的核心观念创新是仁,而墨子同样严厉抨击仁。
上节说了,仁的根本是孝悌,是爱亲,然后再推己及人到爱人、爱物。
墨子坚决反对,提出“尚贤”,抨击孔子的仁爱。
墨子说,我们不傻,仁第一步是爱亲,这对谁有利不是明摆着吗?
君王都爱亲了,站在前排吃肉的不就成了君王的亲人家臣了?
啊呸,君王你要想国富民强,就必须要“尚贤”!
换句话说就是你千万不能按亲疏远近给人官做,给官要以人的能力道德为标准。
墨子说,别听孔老二什么要仁爱要分三步走的胡说。
三步走的意思不就是先把亲人都安排好了,然后再安排别人么?
啊呸,要兼爱,要博爱,不论亲人还是所有人,都要爱。
所以君王你要先安排有能力的贤人,千万不要先安排亲人。
墨家从根本上有力地批驳了儒家核心“礼”与“仁”。
但墨子不满足于此,他还要从细节上把孔子驳倒驳臭。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语,寝不言。
比如说孔子在《论语·乡党》里对上层建筑的饮食文化做了热情的描述。
墨子自然是臭骂一通,说这狗屁饮食文化还不是你们这帮死贵族刮的民脂民膏?
葬礼也是礼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子猛批儒家推崇的厚葬和繁复的丧葬仪式是劳民伤财。
而且按礼,君、父母、妻子等死后都要守孝三年。
这还没完,兄弟、伯父、叔父、姑母、舅父等人死后也都有数月的守孝期。
严格按照礼制、一个人一辈子只怕一半时间都在守孝。
别说普通人,儒家学者自己都未必能坚持,墨子对此的嘲讽抨击自不必说。
除此之外,我们此前也介绍了墨子对礼乐中的乐的严厉抨击。(见链接:《》)
墨翟通过《墨子·非儒下》对儒家进行了总结:
夫儒,浩居而自顺者也,不可以教下;好乐而淫人,不可使亲治;
立命而怠事,不可使守职;宗丧循哀,不可使慈民;机服勉容,不可使导众。
孔某盛容修饰以蛊世,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礼以示仪,务趋翔之节以观众,
博学不可使议世,劳思不可以补民,絫寿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行其礼,
积财不能赡其乐,繁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以淫遇民,
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学不可以导众。
好一篇气势磅礴的雄文!
概括起来就是孔老二和他的儒学简直就是思想界一无是处的大毒草。
墨子为什么对儒家如此痛恨?
因为思周思潮已成过去,变法革新、打破世卿世禄的呼声已成浩浩荡荡的新思潮!
那些没有贵族血统的中产和底层民众,纷纷出来发声了。
墨子不过是那些过去不曾发声人群的总代表,发出了新时代新声音。
墨子之外,另一位分量相当的儒家反对者是庄子。
不同于其他诸子百家轰轰烈烈地高呼要怎么富国强兵,怎么解救万民。
庄子强调个体,强调个人内心的安宁。
庄子认为“至德之世”的人们根本不知道有仁义礼乐,一切都是依照自己的本性自然地生活。
庄子时刻不忘对儒家的讽刺揶揄。
庄子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对于人类生存完全是多余的,是与人之本性相违背的。
自圣人出,仁义倡,礼乐行,社会才有了不安、混乱和分化。
人的性情本来是多样的,然而圣人却非要用统一的标准来规范,这违反了人的自然之性。
庄子认为仁义礼智是圣人制造出来的一种畸形的病态。
这些都是对人类自然本性的违离,是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
最后,庄子直接喊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口号!
庄子对孔子的攻击力度和影响绝不比墨子那排山倒海般的臭骂小。
庄子学说虽然包含无为而治的政治内容,但在政治上并没花多少精力。
因此庄子实际上对当时政治直接影响并不算太大。
但庄子的文才、辩才和他学说里洒脱自然的人生态度,使其在上流社会非常受欢迎。
上流人士在修身养性层面非常喜欢讨论老庄之道。
后人通常老庄并称,庄子成为道家可以与老子媲美的经典人物。
不过老庄和后来在政治上显赫一时的黄老不是一回事。
我们在吕后时期会着重介绍黄老是什么,到时大家就会明白黄老不过借了老子和道家一层皮。
但庄子以其大才使其成为上流社会的流行文化,对黄老逐渐显赫也有贡献。
而后世黄老学者对儒家的抨击,也基本上全盘借鉴庄子用他那生花妙笔写就的精彩文章。
诸子百家中抨击儒家的还有很多。
只不过论水平、论影响远远比不上墨子和庄子,我们就不多介绍了。
面对纷纷兴起的各家猛攻,儒家必须做出回应。
孔孟之间有一百多年,传统文献留下的儒家记载不多。
主要作品是后来列入四书的经典名著《大学》与《中庸》。
朱熹认定,《大学》是曾子所做,《中庸》是孔子孙子子思所做。
但后人尤其是近现代学者普遍对此很怀疑。
学者大多认为,今天看到的《大学》与《中庸》诸子百家墨子出场,夹杂了后世传抄时的大量私人填充。
两篇经典即便真是曾子和子思所写,原文也早已被后人注释所淹没。
上古时期没有打印技术,缺少保留原版意识,原版失传也非常常见。
《大学》和《中庸》强调个人修养与教化,所谓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
总的来说偏重个体层面,而且是大贵族阶级的个体层面。
其在政治上很难有效防御墨子与庄子等大家的攻击。
近年以包山楚简和郭店楚简为代表的大量楚简出土,其中包含不少儒家文献。
可以看出面对各方攻击,当时的儒家学者在孔子基础上做了非常多的探索。
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
天降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著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
孔孟间的儒家提出了“天人有分”的新思想。
把天命和人的性情联系起来,指出人性来自天命。
进一步人伦、礼仪、亲疏贵贱这些都来自天,我们不得不遵守。
这些大体是对道家攻击努力做出回应诸子百家墨子出场,说明仁义礼治不是万恶之源,他们也是来自天道。
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
孔子孙子子思说,始终指出国君哪里做得不好的人,才能算忠臣。
这种说法明显是向当时战国游士的流行风气靠拢。
现在天下大乱,良禽择木而栖,不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在国君面前够硬气,在思想界你才能有位置。
楚简儒家文章还出现了“仁内义外’的内外区分。
说咱们不能把“门内“事务和”门外”事务混为一谈。
门内是宗族内部家事,必须要讲仁,遵循爱亲原则,强调恩情。
门外事务咱才讲墨子说的“义”,也就是利益,并且咱尊贤,咱儒家也用道义斩断恩情。
这些显然是对墨子猛烈抨击的回应。
时代剧变,儒家确有节节败退之感。
但作为曾经的垄断性显学,儒家仍然有巨大影响力,仍在苦苦支撑。
儒家在期待新的领袖人物出现,带来转机。
本站声明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