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与书法
文/王万顺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高度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中国书法集中表现了易学的精神内核,是一朵哲学化的艺术奇葩。
当代美术评论家、哲学家熊秉明先生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说:“西方艺术只有雕刻绘画,而中国却有一门书法周易学习基础知识讲座,它是处于哲学和造型艺术之间的一环......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国人灵魂特有的家园。” 虽然说学习书法不一定非要研究易学,但是如若能掌握了易学之理,那么书法创作就能步步升华。
讲到书法首先要提到汉字,书法是汉字艺术的表现形式,而汉字则是书法存在的基础。远古代圣人伏羲“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是从宇宙万物发展规律中获得启示而创造的。
易学的阴阳思想,对中国书法的起源有着深刻的影响,阴爻、阳爻的组合变化,表达了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感受。书法线条也犹如卦爻的符号,它通过线条、字体结构的变化,表现宇宙的生生不息、个人的情感才思,集中体现了易学“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书法艺术是墨色和白纸的有效交融,体现了阴阳相交、曲直变化、融会一体的易学真谛,八卦的阴阳线条成为书法之灵魂。
书法讲究笔法与章法。其一,在用笔上,讲究虚实、刚柔、提按、浓淡、曲直、大小、方圆、藏露、干湿等。其二,在结体上书法要讲究欹正、俯仰、疏密、顺逆、向背、开合、避让、连断等。这些都是矛盾的两个方面,通过这种阴阳关系的变化,展现出各种生动的艺术美感,使书法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其三,在章法上,书法要求大小相同、参差错落、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浓淡适度、行距照应。正如《周易》中所说:“阳刚阴柔,阳动阴静,相克相生,相反相成,记白当黑。”这说明书法同自然万物一样,通过阴阳互补才能产生无限的生命力。只有感悟到易学的灵性,笔法才能表现出阴柔阳刚之美。
书法还讲究“形”与“势”的统一,“形”是书法写在物质载体上的具体形态,是有形的;“势”是这些具体形态之间的某种关系,也可称之为“神”,是无形的;形神兼备才是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从书法形式上分析,一件书法作品的构成包含三个要素:一是笔法,即点画表现;二是结体,即点画安排;三是章法,即多字组合。易学的阴阳思想也始终贯穿于这三个要素之中。
初唐书法家虞世南在《笔髓论》中说:“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达性通变周易学习基础知识讲座,其常不主。”其意是字依凭阴阳而发生动静变化,体察万物而成形貌。“书圣”王羲之在《书论》中说:“有偃yan有仰,有欹yi有侧有斜, 或小或大或长或短。” 言书法贵在平正安稳,学书法先要学用笔之法 。古代书法家以其深刻的易学思想和精美的书法艺术显示出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
易学以最简单的阴(- -)、阳(—)两个符号表现出天地万物变化的法则,而书法艺术的核心要素在于以最简单的笔画表达书家的心意。唐代僧人书法家释亚栖qi《论书》中说:“凡书通则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是书家之大要。”此番言论阐述了书法的“变易”思想,体现出书法的变化与易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摘自王万顺《走进周易》解放军沈阳白山出版社 2016年版
END
作者简介:王万顺,1950年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县,郑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安阳市人社局退休干部,资深周易文化学者;郑州大学《周易》与古代文献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安阳周易研究会荣誉会长、羑里城发展顾问、安阳市第三届最美(博学)老人;潜心研学《周易》近三十年,撰写易学研究与宣传各类作品100多万字,包括报刊发表200余篇(海内外上千家互联网平台收录转载),出版书籍《走进周易》《易学与中华文明》,与袁建国合编《话说周易》,2022年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国内社会各界做推广《周易》文化知识讲座与专业授课百余场。
本站声明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