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是一本由林汉达 / 曹余章著作,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3.00,页数:126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一):我不知道,是不是它
与一个师兄聊天,说起中文系说起读书。他读的是专业书管理书财经类,中文专业书几乎不碰;我是计算机专业书不得不读,而业余捧着的内心真正想读的却是才子佳人远游散走的闲书。
师兄,是我的校友。早几年中文系毕业,代码写的比我这个科班出身的人严谨得多,不得不赞。
我说自己读书只是爱,只是想增加自己厚度。
他说那你去读史书吧,当代的作者没有人写出那种厚度来
我说EN好
然后上豆瓣上百度上来搜索
史记是深度读而不得其门而入的,二十四史就更枉论,其它呢?有人推荐万历十五年,我是有的,却未尝深读,如今不在手边,亦不想一书多买,然后又有帖子推荐吕著二十四史,是不是这个名字我忘记了。来豆瓣查,好坏掺办。
于我这种水平的读者来说,读史记太深未到一看而知其深度再看知作者角度的境界,但也不想被别人的言论牵着鼻子走比如百家讲坛比如于丹比如易中天。
于是,我继续搜索。于是,搜到这本书,在所难免
我看过这本书,小时候。
他给我买了上下五千年买了辞海买了格林童话买了安徒生童话。于是我见过最全的百科全书最美丽的海的女儿最幸福的灰姑娘。但是,现在我印象最深的,却是曹植的飘逸修长的汉衣长袍,他眉头向皱,双手如莲花般伸展,吟诵那首有名的七步诗。还有就是他小时候,那头大象诚实地站在河水的船上,等待这个聪明的小孩子称出自己的体重。我忘记当时有没有赞叹这个小男孩聪明与否了,我也忘记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了,但我记得这两幅画,和那首著名的七步诗。
或许,一本书,让人哪怕记住一句话,都是成功的吧。特别是让一个小孩子记了十几年,不忘记。
小时候的我和现在一样,虽然对自己的东西内心守护但也经常将它们遗忘。我记得这套书大概有三册,字体适中,插图精致,言语明白清晰。我非常非常非常喜欢,但,最终,找不到了。
长大的我,也有时给弟弟妹妹们买书。这套书我也曾在书店看到过,但拿来看,却非常失望。与我小时候印象中的它们,相去甚远。
于是,当我在豆瓣上看到这本书时,我不知道,是不是它。是不是被我小时候读卷了翻破了那一本,是不是小时候爱不释手的那一本,是不是他给我买的那一本。是,又仿佛,不是。
唯一增加我肯定的自信的是作者,曹余章,似乎小时候的那一本的作者里,也有他。
又或许,是与不是,都不重要。我再也找不回来旧日的时光,再也找不回来那一本,再也找不到他了。
我很后悔,把你曾送给我的书,都弄丢了,爸爸。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二):未必能称经典,但堪称启蒙
林汉达先生好像致力于儿童启蒙读物多年,著述颇多,记得曾在图书馆读过他的一本《东汉的故事》文笔一如《上下五千年》的文雅通俗。我感觉我们国家在80年代的一些启蒙读物方面还是成就颇丰的,童话方面有陈伯吹,张天翼。还有一大批优秀的刊物《少年文学》《儿童文学》《少年科学》…………关键是有人认真地在做儿童启蒙读物的编写。我感觉当年一些少儿读物的水平是高于现在的,当然现在我们有更多的国外的优秀作品可以直接进来,但是就我们国内自己出品的优秀的启蒙读物是越来越少了。80年代90年代进书店,辅导书和练习题还是很少见的,我们当时买一本《课课练》到要到郑州这种大城市订货。书店里大部分还是小说,连环画和汉译名著以及这种启蒙读物。当时的书印刷和装帧都无法和现在相比,但是你拿到一本当年的书,你能感觉到这本书倾注了作者和出版人的心血,起码错别字会比现在的书少很多;作者是真的很迫切的想把自己知道的东西跟读者分享;这种激情和认真,是当年作品最难得的品质。
现在看来,这本书的很多观点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有很多地方已经显得过时甚至错误。出版社和曹先生对这本书做了很多修订,有很多地方史学上也有很多争议。但是作为一本史学启蒙的读物,肯定不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紧跟历史研究的潮流,只能说向青少年展示历史的迷人之处,并给他们一种历史的眼光看世界的态度,已经足够。毕竟作者的目的也不是做本史学专著国学常识读后感结尾,而是介绍为主,引人入门,或者给青少年做一本通俗易懂的史学读物,要比历史课本深入一点,通俗一点,可以提供一般人的史学修养即可。至于一些有争议的说法,作者也有前言说明,还是遵照比较权威的史学说法,或者比较公认的结论,如果有争议或者新的史学证据致使我们对历史的看法有改观,作者和出版社会再做修订。我觉得这是比较合理的做法,我们对历史的真相或许随着史学的研究和新的证据出现而更深入,很多当时正确的认识也许只是假象。但是我们的历史观一旦确立,就很难改变。这本书是确立我们初步历史观的读物,并不是一部完美的历史百科全书。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三):给孩子,也给我们自己
这套书很经典,简单又脉络清晰,故事很有深意但很好懂,值得都来读一读。
当时刚生宝宝,兴奋之余就想着怎么教育他,于是偶然的机会买了这套书,封面不太一样,但内容都一样的。
几年过去了,里面的内容又大多淡忘了,只剩了一点儿痕迹,小宝长大了,不过对这套书好象没什么兴趣,我把这套书放在他的书架上,希望有一天他能自己翻开它,他会发现,这套书比冒险小虎队有意思得多,也对人生更有帮助,不过,也不知那会是哪一天了。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四):回想《上下五千年》
长大以后就不会再读这种书了,毕竟年纪大了些,想查阅历史资料也可以找更专业的书籍。但是,这本书的故事取材,还是让我深深的佩服。
这本书里也很少见到有什么议论,只是把当事人说的话转成了白话文而已,谁做的更好一些,让读者们自己去做评判,每当想到这一节,我觉得我小时候也挺幸福的啊,林、曹两位老爷爷从来没有把小朋友们当成傻瓜,只是叙述而已,你认为哪个好那个就好。不像现在的许多作者,写个事情,还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六):童年时代的人文主义启蒙
我想来这里的很多人跟我一样,都是由这本《上下五千年》作为童年时代的历史启蒙读物的。很多人说它用白话故事性文本讲的历史是垃圾,至少有些不那么可信。但我想,历史书的功用并不纯是讲历史吧,最重要的,是从历史叙事中孕育一种人文主义精神,表现历史中的虚伪、奸诈、背叛、出卖,也是为了反衬或告诉世人,什么才是真正亘古不变的人性,而这才是最值得珍贵的地方。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七):书摘和笔记【上下五千年】
历史知识太次了 以前没看过历史的书籍 教材也没仔细学过····所以看这本的时候觉得长知识 虽然是少儿读物 我认为有用的和有启发的就标注出来了 可能在别人看来有些弱的 是常识 那就忽略这篇吧 :)
1中兴
2奸雄
唐玄宗听到反对的人多,也有点动摇起来。他又找姚崇来问,姚崇从容不迫地回答说: “做事只要合乎道理,就不能讲老规矩。
李光弼是个久经沙场的老将。他知道眼前的兵力不如叛军,只好智取,不好力攻。他听 说史思明从河北带来一千多匹战马,每天放在河边沙洲洗澡吃草,就命令部下把母马集中起 来,又把小马拴在马厩里,等叛军的战马一到沙洲,就把母马放出来和敌人的战马混在一 起。过了一会,母马想起小马,嘶叫着奔了回来,敌人的战马也跟着到唐军阵地来了。
==========
梦溪笔谈
但是元世祖恐怕 杀了文天祥,民心不服,不同意把他杀害。
但是明太祖总不放心那些帮助他开国的功臣。他设立一个叫做“锦衣卫”的特务机构, 专门监视、侦察大臣的活动。大臣在外面或者家里有什么动静,他都打听得一清二楚。谁被 发现有什么嫌疑,就有被打进牢狱甚至杀头的危险。
==========
自从胡维庸案件发生以后,明太祖觉得把军政大权交给大臣不放心,就取消了丞相职 位,由皇帝直接管辖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个部的尚书(官名,部的长 官);又把掌握军权的大都督府废了,改设左、右、中、前、后五个都督府,分别训练兵 士,需要打仗的时候,由皇帝直接发布命令。这样一来,明朝皇帝的权力就大大集中了。
==========
这两件大案,几乎把朝廷一些功臣一扫而空,明太祖的专制和残暴在历史上也就出了名。
燕王朱棣即位,这就是明成祖。到了公元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打那时候起, 北京一直成为明朝的京城。
明成祖从他侄儿手里夺得皇位,怕大臣反对他,特别信任身边的宦官,在他迁都北京以 后,就在东安门外设立“东厂”,专门刺探大臣和百姓当中有没有谋反嫌疑的人。他怕外面 的大臣靠不住,让亲信太监做东厂提督。这样,宦官的权力渐渐大起来
==========
于谦立了大功,受到了北京军民的爱戴。明代宗十分敬重他。于谦家的房屋简陋,只能 遮蔽风雨,明代宗给他造一座府第,于谦推辞了。他说:“现在正是国难当头的时候,怎么 能贪图享受呢?”
==========【前边一个大臣也说过 相似处】
==========
明王朝政治越来越腐败,边防也越来越松弛,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的一支――建州 女真趁机扩大势力,开始强大起来,它的领袖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真,他怕让杜松独得头功,下令 火速进军。这一带道路险狭,兵马不能够并列,只好改为单列进军。刘铤带兵走了一阵,忽 然杀声四起,漫山遍谷都是后金伏兵,向明军杀来。刘铤正在着急,努尔哈赤又派一支后金 兵穿着明军衣甲,打着明军旗帜,装扮成杜松军前来接应。刘铤毫不怀疑,把人马带进假明 军的包围圈里。后金军里应外合,四面夹击,明军阵势大乱。刘铤虽然勇敢,挥舞大刀,杀 退了一些后金兵,但是毕竟寡不敌众,他左右两臂都受了重伤,终于倒下。
==========
==========
【几乎一个王朝的没落都因君王奸臣杀害诬陷了忠臣】
正当孙承宗、袁崇焕守卫辽东有了进展的时候,却遭到魏忠贤的猜忌。魏忠贤唆使阉党 说了孙承宗不少坏话,孙承宗被迫离职。 魏忠贤排挤了孙承宗,派了他们的同党高第指挥辽东军事。高第是个庸碌无能的家伙, 他一到山海关,就召集将领开会,说后金军太厉害,关外没法防守,要各路明军全部撤进山 海关内。
==========
真,他怕让杜松独得头功,下令 火速进军。这一带道路险狭,兵马不能够并列,只好改为单列进军。刘铤带兵走了一阵,忽 然杀声四起,漫山遍谷都是后金伏兵,向明军杀来。刘铤正在着急,努尔哈赤又派一支后金 兵穿着明军衣甲,打着明军旗帜,装扮成杜松军前来接应。刘铤毫不怀疑,把人马带进假明 军的包围圈里。后金军里应外合,四面夹击,明军阵势大乱。刘铤虽然勇敢,挥舞大刀,杀 退了一些后金兵,但是毕竟寡不敌众,他左右两臂都受了重伤,终于倒下。
==========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八):童年时代必读书
我没有生识之无的天生本事,却也不知不觉成为书虫,三岁看老,归根结底,还是童年时代读书经历的缘故。
云中君说到《上下五千年》之类,不禁勾起我往昔美好回忆,毕竟当年启蒙读物,一一罗列书架之上,也曾为之沉迷,日日靠窗阅读,伴时光消磨,夕阳西下,书上的文字也模糊。
以下罗列些童年读过好书,立此存照,以为纪念。
《十万个为什么》
八十年代是个可爱的怪胎,文学艺术繁荣得不行,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然而又是个科学至上的年代国学常识读后感结尾,数理化备受推崇。
我五岁就得到一套《十万个为什么》,还是step 给我的礼物,之所以选择《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受了推崇科学的时代风气的影响吧。
tep 太高估我的能力,当时字都认不全,回来只能由俺爹读,我来听,依然记得第一次读的是《化学》那册,关于白炽灯,但是没有什么感觉,可见我与化学有缘无份。
于是束之高阁许多年,待我上小学,字认全了,才开始读它。《十万个为什么》每一本封面都有层玻璃纸,最先把玻璃纸读烂的是《天文》,
那时候我多么痴迷天文,记星座,认天图,这预示着我将来可能成为一名天文学家,至少也是深度天文爱好者。
接着烂掉了《地学》,《气象》,(所以我地理成绩一直好,外出旅游总是我带路),《动物》,《植物》,(童年真是包含了无限的可能性)。一直烂不掉的就是《数学》,《物理》,《化学》,我真是名副其实的冥顽不灵。
小学四年级时候,买了《十万个为什么》增补版,一样的黑色封面,一样的编排,再后来,整合之后出了新版本,不过与我无关了。
《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文化五千年》
小时候姑父家有一套五卷本的《上下五千年》,我借了最后一本,宋朝到清朝,紫色封面,第一篇是宋太祖黄袍加身,看完也没有什么特别感受,只觉得插图不错。继续看了包公等几位的故事,也就算了。
待到四年级的时候,一女生放学路上突然问我,禹的儿子叫什么,我答不上,她得意地说是启;又问启的儿子,我还是默然,她笑道,太康,接着是仲康;于是又叫我续下去,我思索片时,总结出规律来,答道:那么是小康?几位书女笑得花团锦簇,笑得我满心不悦。
当时我乃班级学术领袖,经此刺激,很快去买了《上下五千年》(橙色精装本),《世界五千年》(蓝色精装本),刻苦钻研,恶补一番,终于满足了虚荣心。但是终究也没有读完。
后来又出了一套上下卷的《文化五千年》,也买了来。说的是文化沿革,典章制度,建筑文物,其实就是文学史+美术史+建筑史+典章制度史+戏剧史+……显然更得到我的青睐,翻了不知多少遍。可惜这套书错字不少,纸质也差,五年级生如我也能找出不少问题,好在没有重大隐患,以致贻害无穷。
以上书籍都是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除了最后一本不尽人意,需要校正,其他均可说是优秀之作,足以流传。
前三者加上《西汉故事》是完整的一套,林汉达先生的通俗历史著作,专门给小孩子看的,也是日后《上下五千年》的底子。
我只从姑父那里得到三本,是我但是最喜欢的书,年三十的晚上还在阅读。林汉达的先生的文字,典型的北京白话,极多的语气词,呐,呀之类,很生动,通俗易懂,流畅而有韵味。插图也好,传神写照。
本来就是三本旧书,被我看到更破旧,但是真是好,尤其喜欢前两本,管仲,百里奚,伍员,张仪,苏秦,……这些个故事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先秦时代的精神,我一辈子记着,心向往之,粗浅的理解来,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书后还有地图,那时候还迷恋它,自己仿效绘制了许多张春秋战国地图,有的小诸侯国没标注,查字典,对照今日地图标出来,乐此不疲,算是一种训练,所以我现在依然擅长绘制地图。
类似的书名数不胜数,我指的是浙江教育出版社的版本,四卷八开,蓝色封皮的《人类社会》,红色封皮的《文学艺术》,绿色封皮的《环境自然》,橙色封皮的《科学技术》。
还是小学五年级,一朋友对我说有套少儿百科全书特别好,问他名字却不说,越是求他越是拿腔作势——小孩子都这样,后来到他家,亲眼看到这一套百科全书,心理有了谱——他依然不承认是这套。于是五一去书店(当时还是闭架售书),问价格,一百多,很贵了,我还是央求着买了下来。
《人类社会》的封皮最先被我翻到松动的地步。历史一章读得最勤,还记得《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一节,看得割地的地图,心里又恨又急的滋味。
许久,兴趣转移,《文学艺术》的封皮简直被我看得掉下来,文学,绘画,雕塑,建筑,电影,戏剧,哲学,书里部分观点有些陈旧,但是依然是不错的介绍。
《环境自然》的封皮有松动迹象,特别喜欢里面介绍宝石的部分,——小孩子都有贪财的倾向。至于篇末许多未解之谜的介绍,我不敢翻阅,和《聊斋》电视剧播放时候,一直害怕看片头的心理相同。《科学技术》至今完好如新,我只对其中介绍种植蘑菇和食用蘑菇的种类甚感兴趣。
如今回想起来,我的阅读轨迹分明显示了我兴趣的形成。至迟到小学毕业,命运已经宣告,我已然由潜在的天文学家,蜕变为彻头彻尾的文科生了。
先说到这里。
以上的图书,发行时间,从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称得上是优秀之作。
感谢当年的作者与编辑的努力。不管是抱着不为名不为利的态度,还是多少考虑着名利二字,他们一丝不苟地工作,奉献出这样的好书,都是值得尊敬的。
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没有这些书,我难以成为今日的我。学校教育是狭隘的,功利的,很多内容是没有意义的,而所谓的闲书让我了解了功课之外的世界。我们的国学素养不及祖辈的文人,但是正是这些闲书担负了文化传承的使命,向我灌输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使得我至少没有落得一无是处。
我以为,教育的一个方面,就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可能性,使其能够选择自己的爱好,充分发展。从这个角度说,我们的教育体制是失败的,而这些图书是成功的。
本站声明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