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我小时候,一到放暑假寒假,就让米粒姥爷给我买书,每天写完作业,就是看书,看莎士比亚笔下的人间悲喜;看契诃夫笔下的讽刺与无奈;看法布尔笔下的昆虫精灵;看泰戈尔的爱与美好;看欧亨利笔下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所有的这些都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成就了我的思想,塑造了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阅读是最平价的高贵之举,米粒语言表达能力远超同龄孩子,写作文不发愁,也得益于从小大量的亲子阅读,以及后来的自主阅读。
而如今,我们的教育在发展,对于孩子的阅读量要求也早已不是当年把课文弄熟就OK的日子了!
看看今年北京高考微写作的命题,倘若孩子没有详读过这些名著,该如何下笔呢?
哈佛大学有一个著名的“五英尺书架计划”( Five-Foot Book),意思是若每天用15分钟阅读经典,四年毕业后所读的书就可以摆满一个五英尺长的书架。
提出这一计划的前校长还亲自挑选了50卷必读经典,史称“哈佛经典”;无独有偶大学中外文学名著答案,芝加哥大学前校长哈钦斯更是要求,所有学生在进入专业研究前,必须先阅读人文经典著作(Great Books)。
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得阅读者得天下,语感就是这么出来的!
高考结束后进行成绩分析,最明显的现象是:低段位拼选考,高段位拼数学,语文决定巅峰。
去年浙江高考改革第一年的双科状元王雷捷总分723分,他把阅读作为紧张学习生活的调剂。他会在自己的抽屉里放本书大学中外文学名著答案,做题累了倦了,就看一下。对写作,他的建议就是要多阅读,“只有你自己储备丰富了,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深度有力量。”
早前,语文教材总主编、北大教授温儒敏更是提出:“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目的就是考察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平时积累的多,自然也就不会成为那做不完的15%。
读书多了,就会产生一种叫做语感的东西。想必上学的时候大家都深有体会,那些语感好的同学,可能讲不出什么因为所以,但是就是能准确快速地说出正确答案。
这就是语感,没办法通过大量的题目训练而得,就是靠大量的阅读提升语文素养,这也正是阅读的妙处所在。
2、积累作文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估计不少妈妈都会发愁孩子的写作,从根源上来讲,其实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孩子写不出东西,写作文就像挤牙膏,没有别的原因。就是阅读的太少,积累的太少。
如果一个人胸无点墨,腹内空空,怎么能写出脍炙人口的文章来呢?丰富阅历一靠行万里路,二是读万卷书。
孩子的成长经历有限,但是可以从读书中收获成千上万人的人生经验,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非常划算的事儿吗?
3、阅读多的孩子,后劲足
有人觉得,孩子小学阶段不用看那么多书,长大了再看呗,反正现在成绩挺好,每次都考100分呢!
其实,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成绩差距也不大。但是等到初中、高中,那些博览群书、海量阅读古今中外名著经典的孩子,成绩上升力量强大、后发制人、潜力无穷。
而那些小学阶段不注重阅读,仅仅学会书本上知识的孩子,升入初中后成绩下降神速,这些孩子越学越累、越学越不会学了。
4、带领学生领略大千世界,塑造良好品格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孩子们不可能坐在教室里学习加减乘除,又分身到无人岛上体验荒野求生的生活;孩子们不可能身处21世界,穿越回罗马时代,见证历史的兴衰。
但是,孩子们可以通过阅读,了解到很久很久之前人是如何生活的;了解到在世界的另一端,发生着怎样的故事;了解到这个世界的万千景象,不同的风土人情。
每读一本书,就如同跟着作者来了一次精彩的人生历险。
不过,米粒妈之前所有提到的读书,可不是随随便便地瞎读书,而是阅读经典,唯有经典才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精华,它之中的字词语句都是最为准确、最为质量上乘的。
而经典名著给人的教育则是永恒的、无法磨灭的,通过阅读名著得来的思考与精神洗礼,将会伴随人的一生。
米粒妈给孩子们准备了哈佛大学世界名著100篇。
这次的讲师,是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叶子姐姐,她从小就喜欢给别人讲故事,热爱通过故事传递出自己的情感。
咱们的100篇名著,分为80篇中文,20篇英文诗歌或歌谣。涵盖了不少中小学课本内容(可以提前了解课文内容,以后学起来就超简单了!)。从欧亨利、契诃夫、马克吐温到高尔基、亚尼契斯、法布尔、都德、海明威、毛姆、川端康成等等大师作品都囊括其中。
音频课程,每节课时间5分至30分不等。
叶子姐姐会在朗读每篇名著前,介绍作者信息,介绍故事背景,让孩子们更容易地了解名著背后蕴含的思想内核。
通过叶子姐姐的播讲,
本站声明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