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当今,还是有很多人喜欢研究《易经》。而在其漫漫求索中,或半途而废,或误入歧路,真正能合乎正道,精于理术的,少之又少。所以在讲易之前,有必要对一些基本的态度和方法作一交代。
圣人作易,一是为了立极,一是为了制教。而立极必明天道,制教当建人道。所以其中有很多关于内修性命的学问。后世学者讲易,不应当仅仅专注于卜筮这样的小术,而对于其中所蕴含的道功却不加留意。这种鼠目寸光的态度,对于研究《易经》,祸患无穷。易本为筮,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如果仅务于始而不求于终,专于占而不推于道,同样不可取。若只是沾沾自喜于所占无所不中,所求无所不验,而忽略了内修外治的功业,实为捡了芝麻,却丢了西瓜的鄙俗之能。
易之为教,既然是本于天地之道,其中自然就不乏一些阐发神鬼之德,陈述阴阳之情的言辞。而其最终的目则是为了让习易者,心怀敬信之诚。易将敬信视为立教之本,非敬信不得其象,非敬信不得其理。正所谓弃诚求术,术必不得;舍信谋占,占也不灵。
《易经》借助卦象之法以显明神道,其目的就在于揭示性命人伦之源,吉凶祸福之因。这些都属于易中固有之义。人生或穷、或达、或寿、或夭,都有不易之数。正所谓生死由命,荣衰在天。习易之人,不可随意卖弄技艺妄加干涉,要知道行藏自有所宜,得失固有所定。所以讲易时,对于其中的吉凶悔吝之说周易学习要点,要深研其理,紧扣要领,通变于卦爻,切合于人事,不可固执其中的一言一辞,而悖情逆理,由此造成于象龃龉,于数参差,胡乱论断周易学习要点,以至于害人误己。
易,广大悉备,其中包括了道德、性情、象数等等,各有其类。而对于初学者,文辞固然有所局限,而其中所蕴含的精义则可推广于无穷。所以言文必及于义。易之数虽有定,而气与象则可无限衍生,不可穷尽。所以言数又必征乎象。今人习易,应当闻其名而思其义,见其类而辨其物,察其词而审其情,不可偏执于一端。讲易时,务求其贯通一切。唯有如此才可以洞察圣人立教的主旨。
易言吉凶,重在数;言数,则重在象。由数可以见其气,由象可以别其类,这样不仅可以验证人事之所合,还可以推测天道之所宜。而且见象必依卦理,明数必循气运。诸如术数当中的天干、地支,五运、六气等等,都为易所注重。因而讲易时,免不了一并会涉及到那些占筮之术,测验之方。易之为教,始于古圣,阐于道宗,成于儒者。其言极其精微,其旨尤为玄妙,本来就包涵了各教的精义,集中了诸派的大成。习易者应当以天下为公之心,要自始至终本着有教无类的宗旨,切不可囿于门户之私,宗派之见,固执一端,将圣人的广大之量自封于狭隘之域。尤其是《易经》自古绍传至今,注释解说杂而不一。汉宋各分异派,儒道各不同宗。于是造成了现今议论纷歧,争持龃龉,徒乱圣意的局面。这种情况对于研究古经又有什么好处呢?现在讲易,首先一定要做到阐明微言,彰显至道,不可流于宗派之习,徒求自己的独特见解。纵览汉宋诸儒,但凡有卓见者,只要不违古经本义,能够帮助我们探索大经的主旨,就可以博采众长,互相引证,以期贯通不滞。不问何人,只要其所言以圣人讲示作为基本准则,不是凭私意滥造,又对我们的研究多有辅助,就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本站声明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