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极图以黑(阴)白(阳)两鱼的环抱,演绎了天地万物阴阳之间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方面的规律。由太极而衍生出的八卦,更是以阴阳为其基础。结合八卦太极图分析一年二十四节气的阴阳消长变化,不仅可以解释二十四节气的命名,更可将医易相结合指导养生,彰显中医预防医学的优势。
【关键词】 八卦;太极图;二十四节气;养生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非常重视的一个思想。“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观点早在《周易》、《黄帝内经》中就有详细论述[1]。《易传》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此可知太极源于易,衍生八卦。八卦以阴阳二爻,描述世间万物阴阳变化的规律。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明代张介宾也明确指出“医不可无易,易不可以无医,设能兼而有之,则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者则灾害生,从之苛疾不起”。《素问·宝命全形论》也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由此可见,若要做到“治未病”,若要“顺时养生”,必定要首先知晓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从二十四气节在太极图上对应的位置和卦形入手,分析全年阴阳变化,不失为一个既形象又易懂的好方法。
1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个节气,日后不断的改进与完善。等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现行的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距今两千多年[2]。现将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及含义阐述如下。
现代天文学认为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二十四个节气,每月两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十二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12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天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至”不做“到”解,而作“极”解。指当天的夏季日影最长,并开始炎热;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夏天的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小寒:气候开始变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2 太极图与十二消息卦
太极图又称先天图,相传为宋·陈抟所作,实根于《易传》之文。《说卦》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乾为天居南,坤为地居北,离为火居东,坎为水居西,艮为山居西北,兑为泽居东南,震为雷居东北,巽为风居西南[3]。十二消息卦又叫十二辟卦,是由八卦的相邻两个卦象叠加而来。十二辟卦之说最早出自汉代孟喜[4],即指: 复卦 十一月中 冬 一阳生 临卦 十二月中 冬 二阳生
泰卦 正月中 春 三阳生 大壮卦 二月中 春 四阳生
夬卦 三月中 春 五阳生 乾卦 四月中 夏 六爻皆阳
姤卦 五月中 夏 一阴生 遁卦 六月中 夏 二阴生
否挂 七月中 秋 三阴生 观卦 八月中 秋 四阴生
剥卦 九月中 秋 五阴生 坤卦 十月中 冬 六爻皆阴
十二辟卦将太极图中抽象的阴阳变化用阴爻(--)和阳爻(-)量化,反映出自夏季热极之时(夏至),为阳盛之极(六爻皆阳),自此时阴开始萌生,随着阴渐盛而及秋而冬;冬季寒极之时(冬至),为阴盛之极(六爻皆阴),此时阳开始萌生,随着阳渐盛而及春而夏,循环不休。将陈抟太极图、十二消息卦与二十四节气相重叠,就会得到如图1所示的关系。图1
由图1可知,二十四节气中的“中气”与十二消息卦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而“节气”则介于相邻两卦之间。搞清楚了这种相互对应的关系,就可以根据阴阳消长及所对应的卦形推断各个节气中天地间阴阳二气的变化规律并用之来指导养生了,同时也有助于对二十四节气命名的理解。
3 对应关系及养生策略
在此仅以十二“中气”为例进行分析:(1)春分对应泰卦,坤卦在上,乾卦在下,呈阳降阴升之态,阴阳交感而天地万物化生。泰卦六爻之中三阴三阳,阴阳相半,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春分时节,万物化生,花草繁茂的同时细菌也开始快速繁殖,流行性传染病增多,呼吸道传染病易行。此时正值天地之气始交之际,天气变化较以往剧烈,气候的骤变会导致人体的平衡失调,体弱者易生病,有旧病的人易复发。所以春分前后“夜卧早起……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5]。避免情绪波动,调畅情志,多做户外运动,以应春季生发之气。此节总的饮食调养原则是忌大寒大热,力求中和。故吃寒性食物对应佐以温热之品,服益阳之品对应佐以滋阴之物,以保持阴阳平衡[6]。(2)谷雨对应大壮卦,震卦在上,乾卦在下。雷动于天,震而动起出,万物生机盎然。大壮卦六爻之中四阳二阴,较之泰卦多出一阳爻,少一阴爻,呈阴消阳长之态。阳气增,温化作用变强,气候渐暖,地下湿润之气随雷而出,雨量开始增多,故谷雨有“雨生百谷”之意。由于此时气温的升高和雨量的增多太极八卦于节气,湿疹成为多发之症。因此饮食方面应适当进饮一些清热解毒、养血润燥的汤水[6]。
另谷雨时节万物生长,蒸蒸日上,空气特别清新,正是采纳自然之气养阳的好机会,适合外出游玩,但要小心花粉、柳絮一类的过敏,过敏症在这一时期也很常见,特别是在北方地区。(3)小满对应夬卦,兑卦在上,乾卦在下,呈阳蒸阴成雨落地面而为泽之意。此时五阳生,气温开始升高,雨水开始增多,故民间俗谚云“小满小满,江满河满”。因此,小满节气的到来往往预示着夏季的闷热潮湿天气即将来临。所以小满节气的养生中要做好“防热防湿”的准备,防热要多饮水,且以温开水为好,多吃新鲜水果蔬菜,规律生活,运动以每天早、晚凉快时为好且避免剧烈运动;防湿则注意不要被雨淋太极八卦于节气,尽量避开潮湿的环境,选择穿着透气性好的衣物,日常饮食应以清淡的素食为主,忌海鱼、羊肉、狗肉以及冷饮等[6]。(4)夏至对应乾卦,六爻皆阳,天地间的阳气达到极致,进入盛夏,在此以后,阳将渐消而阴逐渐增长。夏至日当天白昼最长,黑夜最短。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一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另一方面,夏季也是所谓“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因为此前是阳长阴消,此后则转为阳消阴长,此时盛阳覆于阴上,阴始生于其下,喜阴的生物开始滋生而喜阳的生物开始死去(如夏枯草),阴阳交错,人易生病。
嵇康《养生论》中说“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意为我们应当使心神安静,不可让外界的燥热扰乱心神。此节应晚睡早起,利用午休来蓄养氧气,及时补充水分,忌冷水冲头、淋浴,饮食以清淡为宜,多食杂粮以寒其体,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5)大暑对应姤卦,乾卦在上,巽卦在下,风中携阳热之气。自夏至六爻皆阳后“重阳必阴”转为阳渐消阴渐长之势,姤卦一阴生,从太极图上看,一阴于外,包阳于内,阳疏散不畅故闷热难耐—大暑为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由于暑气逼人,人的心气易于亏耗,故预防中暑是本时节的养生重点,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保持充足睡眠。也可适时服用一些芳香化浊、清热利湿的方剂,如用鲜藿香叶、佩兰叶各10g,飞滑石、炒麦芽各30g,甘草3g,水煎代茶饮[6]。另外,暑在五行中对应火,而火生木,肝应木,故暑热易动“肝火”,肝火过旺则乘脾土,则致心烦急躁、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异常表现,应在饮食调理的同时积极采取“心理暗示”的方法调整情绪。(6)处暑对应遁卦,乾在上,艮在下,二阴生。乾为阳,艮为山,土属性,意示阳渐潜于地下。历书云:“斗指戊处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
”预示着炎热夏天的结束。阳蒸地表,故而干燥,处暑节气的显著气候特征是干燥少雨、空气湿度小。在此节气,易发“秋燥”,多表现为咳嗽少痰、口鼻干燥等。此外,某些疾病,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在秋燥的作用下易复发或加重[6]。故处暑养生贵在防燥,保障睡眠、适度晨练,饮食方面应多吃些含维生素的碱性食物,如西红柿、茄子、葡萄、梨等,少吃油腻肉食。(7)秋分对应否卦,乾在上,坤在下,三阴生,阴阳相半。卦中三阳爻三阴爻,继春分后再次阴阳平衡,“昼夜均而寒暑平”,故古时称之为“日夜分”或“宵中”。秋分时节,自然界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故作息要作相应能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中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5]顺应“秋收”之气。在饮食上,因秋属肺金,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秋分节气间宜收不宜散,应尽量少食葱、姜等辛散之品,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如有条件可饮些润肺养阴的汤水。(8)霜降对应观卦,巽在上,坤在下,四阴生。“气肃而凝,露结为霜”故名霜降。此时气候已渐寒冷,夜晚下霜,晨起阴冷,昼夜温差变化大,体质弱或原有慢性疾病的人易因此而感冒、发热或旧病加重。此外由于人体血管受到寒冷刺激后会出现相应的收缩,使血压升高,故在此季节心脑血管的发病率也开始上升。
要预防上述疾病,保暖成为关键。另此节气期间也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6]。因此,切忌暴饮暴食和醉酒,同时应避免服用对胃肠黏膜有刺激的药物。(9)小雪对应剥卦,艮在上,坤在下,五阴生,仅一阳爻。此时空中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在此时节,保暖变得很重要,尤其是要适时增加衣物,其原则是以穿衣不出汗为度,以逐渐锻炼机体的抗寒能力,这对于体弱者预防感冒极为有益。小雪节气中五阴一阳,故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人的情志受天气影响,易引发抑郁症或是加重患者的病情。有关研究表明:冬季日照时间减少,使得人脑内与抑郁症相关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功能也随之减弱,进而会使人出现失眠、烦躁、悲观厌世等一系列抑郁症状[6]。此时应多晒太阳,并进食含有能帮助人脑产生5-羟色胺的食物,如香蕉。(10)冬至对应坤卦,六爻皆阴此时,由于失去了阳气的温煦作用,花草树木枯萎凋零,万物生机皆闭,昼短而夜长。阳气深藏于地下,使树木的根向下生长,为来年孕育生机。此时人的养生也应顺应此理。“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祛寒就温,无泄皮肤,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5]。
根据冬主闭藏的规律,冬令进补易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于体内,滋养五脏[6]。进补并非一味使用温燥之品,应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补阴、补阳或阴阳双补。运动则以微微汗出为度,切勿汗多泄气,有悖冬季阳气伏藏之道。另外,冬至至大寒一段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应慎防冻伤。(11)大寒对应复卦,一阳生,坤卦在上,震卦在下。在经历了六爻皆阴的冬至之后阳气开始逐渐恢复,但此时,其强度还是远远小于阴,属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故称“大寒”。卦形反映出雷(阳)动于地下之势,但由于此时阳之力较弱,天气仍然寒冷,且阳不足以蒸阴以达地表,故空气比较干燥。所以这个节气的天气特点就是晴冷而干燥。这种干燥的空气条件会加重呼吸道疾病的症状,特别是老年人;不仅如此,持续的低温也会使人体的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工作量增大,易诱发高血压和心脏病[6]。因此,在此节气期间应特别注意保暖保湿,早晚多开窗透气,必要时可用功能性空调或加湿器等,以增加空气湿度。大寒期间的饮食除坚持饮食的一般原则外,还应强调热量供应充足,饮食以温热性的食物为主。常用的补气食品有莲子、大枣、糯米、鸡肉等,补血食物有猪肝、龙眼肉等,补阴食物有木耳、芝麻、兔肉、鸭肉、龟肉等,补阳的食物有羊肉、猪肉、鹿肉等。
(12)雨水对应临卦,二阳生,坤在上,兑在下。阳自地下蒸阴上达地表,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而化为雨。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并且降水形式也由雪渐渐转化为雨,故名“雨水”。雨水时节空气湿润,又不燥热,是养生的好时机,而此时养生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调养脾胃,应根据自身的基本状况选择饮食、药物和起居劳逸调摄。雨水时节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由于初春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际,故雨水期间应少食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并避免肝木生发太过,克伤脾土[6]。
4 结语
中医注重养生,注重“治未病”,把握一年四季的天气变化规律对指导养生至关重要。以太极八卦来分析二十四节气,有助于加深对节气命名及特点的认识,使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同时也打破了《易》为纯粹的封建迷信的说法。另本文所分析的以北方及中原地区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为准,临床应用中切记因地、因时制宜,不可盲目生搬硬套。
【参考文献】
1 李承宗.医用阴阳消息证治太极图解.中医中药,2007,7,4(7):229.
2 李勇.二十四节气之占与传统文化反思.大自然探索,1990,9(33):119.
3 潘毅.阴阳学说基本内容的太极图解.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2,9(3):172.
4 郝岳才.七衡图—十二辟卦-太极线.山西大学学报,2002,12,25(6):33.
5 王洪图.内经选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6 宗易.二十四节气与养生(1~6).解放军健康,2007.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本站声明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