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内涵』
庄迪君
『易传中的象数易学』
战国时期,子思和孟子的弟子在《易传》的《说卦》和《系辞》篇中,给《易经》添加象数易学的内容。大部分内容可能来自商朝。
象是“卦象”,数是“筮数”,目的是定义“大衍卜筮法”,通过其中筮数的变化来卜筮出卦象,然后以错综复杂的变卦衍生出更多卦象和信息、再以卦爻辞来断卦。于是就能洞悉宇宙玄机。这就是《象数易学》的内容。
必须说明,错综复杂和变卦在这里就是字面的意思,不是成语或寓意。易学的术语成为成语,可见它对儒家思想影响之深刻。
《说卦篇》说:“昔之圣人之作,幽赞于神明而生蓍,三天两地而倚数(筮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順于道德而理于义,究理尽性,以至于命。”
不用之乎者也说就是“古代圣人从内心赞颂神明而产生蓍草卜筮,以三天二地的概念定义筮数,观察筮数的阴阳而得卦象,发挥刚柔关系而生成爻变,顺应于道德而得义理,终究义理和人性而知命运。”
这到底在说什么呢?就是卜筮成卦和断卦。这是如何做到的呢?核心概念是定义卜筮法和变卦。首先《系辞篇》定义13579为天数,2468、10为地数。天地数的和是55,去掉零头得50为大衍之数。再定义6789分别为老阴,少阳,少阴和老阳。目的是要定义“大衍卜筮法”。
大衍卜筮的运算法是通过揲取50根蓍草来得出卦象,其定义是:“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观四時六爻占卜不用京房纳甲准吗,归奇于扐以象闰,故再扐而后卦……四营而成易”。我尝试用数学语言来阐释。
一变:大衍之数50,只用49根,蓍草总数N1=49。
1 分二:随机分左右手两组,分别为(X,49-X),于是X为随机数。
2 挂一:随机从左手或右手挂起一根蓍草,得(X-1,49-X)或(X,48-X)。
3 揲四:左右蓍草数分别除于4,除得尽时,定义余数为4而不是0。得总余数=左右余数之和=4或8。
4 归奇:回归挂起来的一根蓍草,得总余数=5或9。
5 总数减去总余数,得总数N2=49-9=40或49-5=44。
二变:
1 分二:随机分左右手两组(X,40-X)或(X,44-X)。
2 挂一:随机挂起一根蓍草,得(X-1,40-X)或(X,39-X)或(X-1,44-X)或(X,43-X)。
3 揲四:左右分别除于4,得总余数=左右余数之和=3或7。
4 归奇:回归挂一,得总余数=4或8。
5 总数减去总余数,得总数N3=32或36或40。
三变:
1 分二:随机分左右手两组(X,32-X)或(X,36-X)或(X,40-X)。
2 挂一:随机挂起一根蓍草,得(X-1,32-X)或(X,31-X)或(X-1,36-X)或(X,35-X)或(X-1,40-X)或(X,39-X)。
3 揲四:左右分别除于4,得总余数=左右余数之和=3或7。
4 归奇:回归挂一,得总余数=4或8。
5 总数减去总余数,得总数N4=24或28或32或36。
6 四营:总数除于4。得N4/4=6(老阴)或7(少阳)或8(少阴)或9(老阳)。初爻和二爻完成。重复三回得卦象。
问题是X是随机数,决定X的内在机制难道不是概率吗?宋代圣人朱熹说不是!他编著《筮仪》,强调在做大衍卜筮法之前,必须沐浴焚香和香薰50根蓍草,并念咒“假尔泰筮有常”。于是通过天人感应,X得以确定!
到底决定随机数X的是概率还是天人感应呢?这是科学与易学根本认识上的差异。在17世纪,西方选择前者而清朝选择后者,这是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后果的前因。
“大衍卜筮法”到底有多博大精深呢?告诉你,就是一个卜卦的方法而已。因为太复杂了,基本上已经不采用。刘大钧教授的视屏就以掷三个硬币来替代它,叫“金钱卦”。
假如认为金钱卦还是太复杂,我在这里即兴地提出一个更简单的“四面卜筮法”。方法是做一个四面体骰子,四面分别刻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即可。以四面卜筮法占卦,以盖着的面为准,根本就不需要“筮数”,只需掷骰子三次就得卦象。这就和拜神求签一样简单。于是博大精深的筮数都不需要了!
对学数学的来说,筮数和大衍卜筮法实在是太简单的数学。其实,天地数55,大衍之数50,用49和挂一再归奇都是多余的,就是故弄玄虚而已。
大衍卜筮法就使用48根蓍草,关键是揲四和四营都是除于四,而48可以多次被4整除,所以最后只能得6、7、8或9。当然即便是如此,还是在故弄玄虚,所以我干脆建议用一个四面体骰子取代它。
对不懂数学的经学大师,包括圣人朱熹,这是无比博大精深的。
得到卦象后六爻占卜不用京房纳甲准吗,如何变卦呢?以错卦为例,比如卜筮出来的卦象是六个阳爻的乾卦,衍生出来的错卦就是坤卦,方法是把六个阳爻全都都错变成阴爻。
为什要衍生错综复杂的变卦呢?《系辞篇》说:“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用数字语言说是加上错综复杂的卦象,这些卦象就完整了()。
完整的必须条件是卦象必须联系到宇宙万物。这是大学问吧?不是!《说卦篇》轻而易举地就给出了答案。儒者通过《八卦之象》,《六爻之象》、《象形之象》……定义卦象与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关系,比如《八卦之象》:乾为健,为马,首,天,父,王,金,寒,冰,大赤,良马,瘠马,驳马,木果……坤为順,为牛,地,布,釜,吝啬,均,母牛,大舆,文,众,柄,其于地也黑。
汉儒还嫌这些对应不够复杂,而变本加厉!
『汉易变本加厉』
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后,设太学,置五经博士。孟喜、焦延寿和京房为代表的官方《经学》强势崛起,发扬光大《象数易学》和《天人合一》思想,与春秋黄老名相和荀子等反其道而行。
孟喜把24节气分配到坎、离、震、兑卦爻中,一卦六爻,每爻主管一个节气,例如震卦初九为春分,六二为清明等。然后将一年十二个月分配进其他六十卦中,每月五卦。
焦延寿以64卦为一林,每卦再变64卦,如乾卦有乾之乾、乾之坤……。于是64卦变为4096卦。八卦除了对应自然现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还对应动物马牛龙鸡猪雉狗羊,对应身体的部位有头腹足股耳目手口。易学家可以根据八卦属性对新事物进行归类,焦延寿就是此中高手。
京房的灾异思想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或“灾异谴告”学说的传承,可分八宫挂说、卦气说、五行说、纳甲说和阴阳说五个部分。京房把乾、震、坎、艮、坤、巽、离、兑定义为八宫的起始卦,依照爻变推出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六世、游魂、归魂八个卦,把64卦分别纳入八宫。
同时他还把孟喜的卦气说中的四个挂改为六个。纳甲是纳入天干地支,他还纳入阴阳五行学说,利用五行的休旺和生克推算吉凶。
京房还在《周易》中添加了许多卜筮文字。例如,在《京氏易传》中如此写《乾卦》:“纯阳用事。象配天,属金,与困为飞伏,居世。《易》云:用九,见群龙无首,吉。九三公为应,肖乾乾夕惕之忧。甲壬配外内二象。积算起己已火至戊辰土,周而复始。五星从位起镇性,参宿从位起壬戍。建子起潜龙。建已至极主亢位。配于人事为首,为君父,于类为马,为龙。降五行,颁六位…”。
孟喜、京房等经学博士们把《易经》推向发展高潮,成为五经之首。替代义理易学,成为易学和儒学的主流。
从汉武帝到平帝的150年间,象数易学博大到一经说至百万余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的泛滥局面。东汉郑玄、虞翻和宋朝邵雍等添加了更多的内容。
从战国的《易传》到《汉易》和《宋易》满纸都是随意和任性的关系!无逻辑可言。这是黑格尔(Hegel)和任何有数学或科学知识的人都无法理喻的。如果理论物理可以这么做,天下的物理学早都被解决光了。
虽然黑格尔对中华文化带有鄙视,而且把道家和道教混淆,他对象数易学的分析应该还是比较客观的,而且对不懂象数易学的人来说,这是挺不错的象数易学入门简介:
“《易经》的要点是伏羲以一条直线和一条分作二段的直线,三个一叠,便得八卦。再将这些直线六个一叠,便成了六十四卦。中国人把这些卦象当作他们一切知识的来源。我将举这些卦的解释以表示它们是如何的肤浅。第一个符号乾包含阳本身,是至高无上的天,父,男……第八个为坤,代表地,母,女……中国人从对八卦的解释里,表示出一种对自然事物加以分类的努力。在这里,不同等的东西彼此混杂在一起,通过外在的直观得到说明。并非直接观察自然所得。不存在内在的秩序。然后还扩展到对应容貌,言语,视觉,听闻,思想,年,月,日等。在这些概念的罗列里,我们找不到经过思想的必然性证明的原则……这些基本的图形又作为卜筮之用。中国人把他们的圣书作为卜筮之用。这些图形是思辨的基础,但同时又用作卜筮。所以那最外在最偶然的东西与最内在的东西便有了直接的结合。这是我们欧洲人不可能做的事。”
『易学是学术还是方术命理?』
易学所以在明清时期被视为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瑰宝,朱熹居功至伟!一句话概括,就是圣人朱熹把方术命理纳入学术领域。这让我不禁想起庄子的名言“圣贤不死,大盗不止啊!”
邵庸更是把筮数衍生到先天易学,他用来推演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会历史变迁!邵庸还写与《推背图》和《烧饼歌》类似的《梅花诗》,预测未来。当真是和诸葛亮一样的神机妙算,未卜先知。
拥护他的儒生说这是结合易学、理学、数学和物理学的学术结晶;反对他的说这和西方的“星象学”()是一回事。我的观点是后者。
在朱熹肯定象数易学为学术以及私塾依旧膜拜孔子为至尊先师的同时期,西方神权统治已开始实施现代的分科教育,教授希腊数学和科学。其中包括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传授给教徒徐光启的《几何原本》( of )。这应该是西方迎来文艺复兴和超越东方的转折点。
再形象一点看这个问题,中科院和航空航天不要了,只有社科院,以研究方术命理和礼教为主流。学校仍然是膜拜至圣先师孔夫子的私塾。这是什么光景呢?这就是明清的学术和教育界!王夫之把它做“亡国之学”!
本站声明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