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术数与义理
大家平时说的《周易》,现在已经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但这个系统也是从一个点开始的。这个点是什么,由于研究的思路不同,认识也不同。
主要有两种看法:
伏羲始画八卦,于是有了易。以《周易》这本书的解释为易学的出发点。
这两种看法,分别代表了易学的两大领域,即术数易和义理易。
伏羲始画八卦的认识,是术数易的研究起点。
这个研究视角,目的是预测未来。这条路,从古代的龟卜,到阴阳八卦的六爻、推步的八字等。
随着人们预测需求的精细,术数方法也在逐步复杂化,精细化,甚至追求确定化。比如三式,八字,命盘出来后信息都是确定的,但解释还是有不确定性,预测师的操作空间也就在此中。
于是极致化的术数铁算盘终于诞生了,预测师打出几个数字,命主自己查条文就可以明白无误的知道答案。术数到此算是有了终极版。
但是,命运真的早就注定了么?群里的鹤鸣老师前两个月发过一个神数揭秘的文章,已经解释了铁板神数的骗局。
总之,历史地看,想用术数的方法预知未来的想法注定是一个破灭的梦。要说术数预测的实际价值和意义,与心理学和咨询师倒是有几分近似。
现实中,术数一直是江湖流传,受众大多是文化较低的普通百姓。
而文化阶层,即使往上溯,在《周易》写作的年代,象周公、周武王、姜太公等高层人士,也是不信占卜的。
从孔子以后,文化阶层研究易学,一直是侧重于义理易。义理易,一直是中国易学的主流。
用一阴一阳来说,术数易是阴,在民间;义理易是阳,在文化层。
术数易探究天人之际,上超九霄,下管幽冥,无所不包。总之怎么能忽悠住人就怎么忽悠。
而义理易的出发原点,就是《周易》这本书,历代研究也都是围绕对这本书的解读展开的。
二、《易》与《传》须分开
从义理易的角度,《周易》这本书作为出发的原点,是历代的基本认知。但这里面也有一个小分歧,就是关于孔子的易学研究。
有一批人认为《周易》卦爻辞只是卜辞的编辑之作,本身没什么价值,是孔子的解说提升了其价值,所以孔子解易的文字才是研究易的原点。
这类观点根本不值一驳,看看殷周卜辞,再看看《周易》卦爻辞就知道了。《周易》体例之严谨,卦爻辞内容之丰富和深刻,都与当时的卜辞有天壤之别。
孔子是传易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个是历史事实,但一来他并没有注解《周易》,只是零星谈了思想认识。二来孔子解易明显不是在解读《周易》原文,而是站在一个儒家的人文角度,发挥其德义。
所以也只应把他看做历史上解易的第一个著名专家,不适合提到与经文本身等同的原点高度。以孔子为原点研究易的,应该叫孔子易学。
还有一种认识,认为本义(原点)并不那么重要,因为《周易》就像一棵树苗,三千年来已经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只见树苗不见大树,只看涓涓源头不看浩荡中下游,是错误的方法,是无视历史和现实的做法。
我的看法是,对于《周易》,后来的发展并不是一颗幼苗长大成了大树那么简单,而是本来有人种了颗种子,但并没有发芽,却在旁边长了一些杂草出来。由于人们本来不了解这个种子的性质,就把杂草当作它了。
今天有了条件,我们在考古中挖掘出了这颗种子,当然希望把它培育发芽,看看它应该是什么样子,看看它实际的用途是什么。
对于《周易》这样一部解读了三千年还众说纷纭,没有一点共识的经典,寻找出本义,才能去伪存真。
历代易说成千上万,让人无从选择。每个学易的人都要去读很多观点,最后自己的易学认知成为集解的大杂烩、折中的调和者、或者再自创一种易说留给后人分辨。当我们找到本义后,那些错误的解释自然不用再去奉为圭臬。因为杂草再茂盛,对易学而言也是错误的引导。
本义,是一个学说的原点,如果连《周易》有一个唯一的本义都否认 ,连《周易》的本义是怎样的都不知晓,这样一些人发展起来的易学,即使继续三千年,不是挂羊头卖狗肉是什么?
三、本义唯一
本义是本义,应用是应用。
本义是作者的本义,应用是万千人的应用。
但有一种诡辩的说法认为,一本书写出来,作者就已经死了,它就活在了读者的思想里,所以一人一个看法才是对的,那个所谓作者的本义没有意义了。也就是说,解释是个体性的,不需要探寻原义。
解释是否可以脱离作者的原意,这个可以讨论,但我们看看历代的易注就会发现,哪个作者不是在努力分析作者的本意是什么?不是在以自己的解释符合本义自居?
比如象数研究者解释说某个字是因为作者看到某个卦象才这样写的。哪个研究者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去努力靠近《周易》那些文字的本来内涵?
所以显然的,实际上大家都在寻找本义,一人一易的说法,只是给自己的解释在众多解释中寻一立足之地找一理由而已。
历代那么多注解,那么多“权威”,哪个对哪个不对实在无法分辨呀,干错大家都好。
但是,作为研究,在本义还是悬疑的情况下,谈任何内涵的发掘、发挥、应用,都是自说自话。
所以想探求易学真谛的人,不能满足于那个一人一易。那个易学三千家,是看似繁荣实则无奈的易学现状。
四、放下象数
要寻找本义,可以有许多方法,其中象数和义理是历代的两大主流。
但经过对易学发展史的研究周易写字测算,大家会发现,《周易》在周初写作的时候,还是数字卦时代,并且当时阴阳这个概念,还没有成为一个思想。
也就是说,写作《周易》的时候,作者不可能以阴阳观的思路为指导去写作。
而孔子时代开始流行的,后来成为主流的传统象数易学,完全是建立在阴阳观的基础上研究经文的。
比如,传统象数思维把六爻按照135、246分为阳位和阴位。从而有了当位,不当位的解读准则。
当位说可以说是象数易学的一个基础,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承乘比应等方法,也都成了后人解释经文的重要手段。他们的基本逻辑是,作者编写卦爻辞的时候,就是根据是否当位承乘比应来判定吉凶等断辞的。
当我们知道战国时期阴阳观才逐渐成熟起来,不可能与早在五六百年前的作者思想有关联时,这套解释手段就全部可以扔掉了。相应的,孔子以后所有以阴阳学说解释《周易》的著作,都可以忽略之。
象数解易的另一个是主要思路就是八卦的卦象。关于这个力飞在群里系统地批驳过,这里我就只简单补充一下:
《周易》写作的时候,还没有八卦象数体系的存在,当时还是六爻数字卦时期。
六爻数字卦的特点是,一卦由六个数字而不是阴阳爻组成的。筮法取数属于纯粹的数字演绎,是不存在卦象的,也不需要先有八卦,再相重得出64卦。
许多资料都说明《周易》体系是先有了六十四卦,在《周易》之后才在研究者的认识下细化出了八卦(参见吴前衡《〈传〉前易学》)。
八卦晚于《周易》,那么,象数解易的另一个支柱,八卦卦象解释卦爻辞的来历,也是不成立的。
传统象数解易最基本的思路就是这两条,阴阳、八卦。既然经文的写作本与阴阳和八卦无关周易写字测算,那么象数解易的思路就应该放弃,而回归到经文的文字、作者的写作思路上来。
所以我经常说,《周易》的本义无关象数占卜,读易的第一步,就是放下这些。
历史上解易的著作看似眼花缭乱,如果把那些明显错误思路指导下的著作剔除,也就没几本了。
我们毕竟不是学者专家,从专家学者的角度,那些书就是易学史,是绕不开的。但我们普通人读易,就是为了求真,了解其真实含义是目的。
错误不需要我们再去重复,让历史学家们去研究吧,放下历史上的那些错误观点,才能自在读易。
五、拿起文本
放下象数思维之后,就是要面对那个原点,即《周易》卦爻辞的文字本身。只要找到了这条路,后面就不是越努力越远,而是不管怎么努力,都在一点点接近那个本义。
我理解的《周易》本义,就是作者在借助建周灭商那段历史,谈修齐治平这个人生事业的大课题。
用一个图来表示
图中,64个卦,作者分成了上下两个部分。而每个部分,都是几个相连的卦组成了一个卦团,在讲修齐治平中的一个主题。
上经。屯蒙两卦是写学习教育,即修身阶段。
需到否这八个卦,是讲主人公从参加工作到事业成功这个立业的主题。立业,相当于修齐治平中的治。自身安定了,自己的家国治理好了,下一步才能走向外部,平天下。
同人到离十八个卦,详述了武王从灭商,到建周治理天下的过程,即平天下的阶段。
下经。从咸到睽这八个卦,是讲从恋爱到婚姻这个齐家的主题。
从蹇到鼎这十二个卦也是讲主人公从参加工作到事业成功这个立业的主题。
震到小过的十二卦也是讲平天下的,描写了文王苦心经营,“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曲折过程。
治与平是上下经共同的主题,修与齐则是上下经各讲了一个。上下经实际上都是分三个阶段写的,即修(齐)、治、平。
《周易》最重要的结构,是两卦一对,即64卦是按照顺序分成了32对卦,每对卦的内部是并列关系,是从两个角度分析同一个问题,而每对卦之间是有逻辑递进关系的。
乾坤是上经的概要,既济未济是下经的概要,这四卦独立于其他卦的逻辑链条之外,是纲领性的总结。
总之,《周易》看似复杂,只要明白了逻辑,其实很简单。
本文主要是谈放下,放不下历史上那些迷雾,永远是雾里看花。
穿过历史,拨开易学史中的重重迷雾,才能发现《周易》的真谛……
本站声明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