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汉章先生在国立北京大学任教授时照片
陈明吉
在曾祖父汉章先生逝世85周年前夕,我来到东陈陈汉章故居瞻仰,心中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在故居前的小广场,父亲和村民正坐着讲述曾祖父的往事。故乡、故人、故事,越发清晰。特写此文以作纪念。
曾祖父汉章先生于1864年4月17日(清同治三年三月十三日)出生在浙江省象山县东陈乡东陈村书香门第人家,于1938年6月29日病逝故里。晚清举人,京师大学堂教习、国立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教授、国立中央大学史地系主任教授。他为我们留下等身的著作,学者的风范。他学识渊博,著述勤奋,有“两脚书库”之美誉。1940年2月12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专题召开褒扬陈汉章先生事迹的第452次会议,后在《申报》发表《国府明令褒扬》:“象山名儒陈汉章,阐扬国学,有功文献。”2009年9月3月,北大评价汉章先生贺信:“为北大早期人文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经学,史学和训诂学方面撰述宏富,著作等身,嘉惠学林,功在千秋。”2014年7月11日,象山县委、县政府隆重召开陈汉章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大会。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德珩为“陈汉章先生之墓”题字,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程思远题写《经史学家陈汉章》书名,全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黄火青题写“缀学亭”匾名,“学术泰斗”季羡林先生为“陈汉章故居”题字,中国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陈汉章先生纪念馆”馆名,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为《陈汉章全集》题写书名等。
汉章先生“缀学”一生,在学界享有盛誉,有着诸多称呼,“史学家、朴学家、训诂学家、经学家、经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其中最有分量的是“国学大师”称号。其学问在国学研究等范围属于出类拔萃的,且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学术功底。
一、高尚的道德品质
1、学术思想深刻
汉章先生倡导“爱国”思想。他搜集古籍考证,在《中历胜西历说》《周人知岁差说》等文中强调“中学是源”、“西学中源”思想,中国比西方有更早的历史。茅盾在纪念汉章先生的专题文章《也算纪念》中称其学问是“光大汉之天声”。汉章先生认为:“中国同白种人并肩而无愧色”,又说:“中国人见洋人奴颜婢膝,实在可耻,我国是文明古国,比洋人强得多”。在教学中,他不断给学生灌输爱国思想,在北大外文班学生作业上批文写道:“岂可菲薄国魂!”。他同情和支持进步人士,说:“男如锡麟,女如秋瑾,国事可为。”他还拒绝为六国使馆讲课,并讲“中国历史岂能为外国所洞悉”,目的是不为外国人服务。他坚决反对崇洋媚外,被称为“爱国怪人”。
他注重“民生”思想。在《古今民俗篇》说:“立国天地,惟民为贵,观察风俗。”在批法文班学生试卷中阐述他的历史观点:“中史正注重民生社会。”在《中国法制史》一书中阐述:“若夫宪法之大义,以民为主体,中国古籍多言之”。他在《明农考》中提出“以农立国”的主张,关注农业是民生的根本。
他追求“真实”思想。从他总纂的《象山县志》可以看出“言不虚出,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来历。”他在《中国通史》前言强调:“凡治史学,最忌空谈。”他还提出“治学之旨趣,一在求真,二在务实。”在《上古史》指出:“欲考古史,当于地质学求之”。
他践行“经世致用”思想。提倡:“做学问应以治事、救世为要务。”强调:“中国传统经史之学,是经世致用之学。”克服学问与社会严重脱离,达到“知己知彼”。他冀于致国富强之术有所贡献,开始研究实学:农学、医学、水利、天文、地理、兵学、外交、格致、历算等,进一步提出“实业报国”主张。他在《通经致用书》强调:“养民(田制、户ロ);富国(赋税、钱币);造士(学校、选举);足兵(兵赋、兵制、兵法、兵器)”等实学的重要性。
2、教书育人楷模
汉章先生通过亲力亲为的教育实践,创造教育业绩,对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重大影响。1919年《教育公报》第六年第4期,刊登有“鉴于陈汉章先生在北大的教学成就和学术成果,荣获四等嘉禾奖章”。嘉禾奖章于1916年设立,分1-9级.授予有功于社会或有功于事业的人。
民国元年,汉章先生被提名“中国函夏考文苑”入选名单,名列第七位(共提名十五人),相当于现在的院士。经梁启超、马相伯、严复、章太炎等人士欲仿法国的法兰西学院提议成立“中国函夏考文苑”(相当于现在的中国科学院),是有高深学问的学者聚集的地方,是中国最高学术机构。
1918年1月19日,北大校长蔡元培发起成立“进德会”。全校参加人数有400多人。汉章先生是教师甲等会员。6月1日,汉章先生与李大钊等8名著名教授被选为“进德会”纠察员。6月29日,他参加“进德会”评议员、纠察员第一次会议,共同商议“进德会”重大事项。他为北大的校园风气的净化做出了很多努力。
在教书方面,他在京师大学堂、国立北京大学、国立中央大学任教授20多年。他在北京高等警官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大学等高校兼课。他是北大开课最多的教授,在文史哲等系开设课程共计16门,如《中国通史》《中国哲学史》《尔雅学》《文字学音韵》《训诂》《儒家玄学》等。他自编《上古史》《尔雅学》《群经》《文字音韵学》《中国法制史》《经学通论》等14种讲义。
在育人方面,他桃李满天,门下名人辈出,有著名文学家茅盾、哲学家冯友兰、社会活动家许德珩及史学家范文澜、顾颉刚、罗家伦、傅斯年等。他们都有专门纪念陈先生的文章。他培养象山籍门生,东溪的励乃骥(北大矿冶系),山根的顾德涵(北大法律系),山根的顾福漕(北大法律系),井头的顾圣仪(北大建筑系),先生关怀备至,他们日后都成为社会闻人。他带病坚持讲课,并对家人说:“国家培养人才应是分秒必争,岂能为我一人休息而耽误数十人的时间”。他用撰写论文的方式详情解答学生提问。
他早年在家乡积极创办学堂,劝导办学,培养人才。1897年,汉章先生与他人共同谋划设立宁波府第一所民办性质的新式中等教育学堂——储才学堂(现为宁波中学)。1907年,担任象山县首任劝学所总董(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局长),共劝导全县城乡设立小学三十余所,为象山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1908年初,在县城丹山书院开设师范讲习所,进行师范教育,兼任总管(校长),向塾师们传授知识。1908年,捐出私人财产1000银元,创办东陈小学(现为象山县汉章小学),培养学生。
3、爱国爱乡情深
汉章先生一生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具有鲜明的爱国爱乡情怀,被称为“爱国鸿儒”“爱国魁儒”。面临国家危难,他更加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关心当时社会政治变化,认为要有知己知彼的胸怀来认识世界。汉章先生作为知识分子,从爱国立场和为国出力的愿望出发,他撰写了《本草纲目补正》《通经致用》《明农考》《军粮考》《外交得失篇》等著作,这充分体现他的爱国情怀。
汉章先生在大学任教授期间,教书育人,桃李满天,治学严谨,著作等身,嘉惠学林,国府褒扬,充满爱国情怀。其一生践行弘扬国学文化,报效祖国,为国家传统文化事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在象山故里期间,忠孝礼仪,热心公益,德泽桑梓,造福乡里,垂风立范,不遗余力,鞠躬尽瘁,充满爱乡情怀。其一生践行弘扬乡贤文化,报效故乡,为家乡社会事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汉章先生总纂《象山县志》;资创象山公立医院;创导办学;三考南田史实撰写成文;亲撰《呈文》力挽象山割县;收藏考证唐朝《蓬莱观碑》;较勘象山史料补正不足;主修宗谱寻根追脉;暖老温贫奉献爱心;撰写家训《毓兰轩训语》等。
二、深厚的学术功底
汉章先生不仅为人道德高尚,更是学术功底深厚,学术地位突出。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它又称“汉学”,“中国学”。国学学术体系即“为天地立心”之学,“为生民立命”之学及“究天人之际”之术。
1、研究时间长久
汉章先生穷尽一生研究“经史子集”四部。作学问可概括为“为学三变”。初事俞樾,后从以周,古今文学,家家精通;中年一变,冀于强国,广搜西学,格致历算,农学兵书,外交诸译,经世致用;其后返求,经史子集,天文地理,无所不精。兀兀穷年,孜孜不倦。这体现他的苦读、虚心、专业、笃学等精神。
他7岁,正式就读约园私塾,开始熟读“四书五经”。10岁,开笔,现存151首诗,表达热爱自然和追求科举的志向。18岁,开始记日记、年记,以作自警,读书写作,八股制艺,学问大进。19岁,正式就读丹山书院,多次获奖学金“肆佰文”,列补县学生,得全县“童生第一”。20岁以后,汉章先生开始专门研读“四部”(即经、史、子、集)。而后二进杭州诂经精舍,求学于经学大师俞樾先生门下。三赴宁波辨志精舍求学,师从经学家黄以周先生。30岁结集出版《缀学堂初稿》,这是汉章先生第一本出版物,是奠基之作。中年研究实学,一生追求学问。46岁,被聘京师大学堂后,一直研究国学,著书立说,教书育人。晚年杜门著述,编录《缀学堂丛稿目录》,分经、史、子、集四部,共100种著作。
2、研究学术领先
他在研究部分国学领域成为拓荒者或开山鼻祖。1887年撰写《诗学发微》(又名《齐诗发微》)大书库国学大典,成为系统研究西汉时《诗经》传四家之一的齐家,完成一门绝学《齐诗》。1914年撰写《尔雅学》,成为系统研究中国训诂学第一人。1917年撰写《中国法制史》,成为系统研究中国古代法制史第一人。1917年撰写《中国税法史》,成为系统研究中国税法第一人。1917年撰写《中国历代民俗考》,成为系统研究中国民俗学第一人。1925年撰写《中国回教史》,成为系统研究中国回教(伊斯兰教)历史第一人。1925年撰写《象山方言考》,收录1883条方言词语研究象山话与古汉语有直接的关系,开创了研究方言的先河。我国汉字注音是采用直音(同音词注音)或反切(两个汉字给另外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有拼音方案。
当时,国内著名人士对汉章先生作了高度评价。思想家、国学大师章太炎在1897年写信评价汉章先生:“浙中朋辈,博学精思,无出阁下右者”。在《民国学界的老辈》一书中记载,史学家、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校长)柯劭愍评价“当代经学,伯弢(汉章)第一“。国学大师、北大教授黄侃1928年为汉章著作《史通补释》撰写的序文,评价称其“象山先生之学,深于礼与史,为当今之魁儒”。教育家、北大校长蔡元培在1940年《自写年谱》中肯定“陈君汉章一派文史”,肯定汉章先生文史研究独特地位,自成体系。思想家、北大文科学长、中共创始人陈独秀1940年3月撰写的《蔡孑民先生逝世感言》一文中,评价汉章先生“学问可为人师”。教育家、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在《蔡元培先生与北京大学》一文中称汉章先生为“朴学权威”。
3、研究活动频繁
早年与章太炎一起就读杭州诂经精舍研究国学,在宁波辨志精舍游学。25岁,赴杭州参加乡试,得第十名举人,其九篇考文作为范本刊刻印发,原文得以保存。26-27岁,两次赴京参加会试,因批荐太佳而不售。35岁,参加吏部考职,得大挑二等,以教职录用。44岁,参加浙江巡抚征选考职,得第七名。45岁,赴北京参加礼部会考,取列二等,被任广东省直隶州州同(六品官)。46岁,出任浙江乡试考官,举荐人才。汉章先生多次参与考职,但都未出仕,婉拒孙传芳、吴佩孚等聘请担任议员,婉拒担任浙江省、江苏省议员。他数拒为官,一生只做学问。
后在北京期间,参与学术研究活动更加繁多,积极宣传国学思想。他担任国家教育部顾问,多次与外国汉学家进行学术交流。1917年,担任中国首批研究生导师,在哲学、国文二个研究所钻研学术问题,并指导学生。1919年,任国史编纂处通史组主任,组织专家开展学术活动。同年,发起成立北大《国故》社,任特别编辑。1922年,参加整理明清内阁档案会,任导师。参加“清室善后会”和“故宫博物会”,研究整理故宫文物资料。他还与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一起考证被称为“中国造像之冠”的“浮山魏碑”,并撰写跋文。1925年,结集北大“眉社”,开展创作活动。1929年后,到国立中央大学发起成立“上巳诗社”;担任《江苏通志》编委,承担编纂工作;担任《方物考》、《金石考》二考等学术研究活动;担任国学图书馆参议之职,作了大量的研究咨询工作。
晚年,回归故里,列四明文献社社员,参加国学研究编撰工作。
4、研究范围广泛
国学以学科分为古代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考据学、伦理学、礼俗学、中医学等。以思想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以《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汉章先生一生研究国学,成绩斐然。他担任国学、史学、哲学等系教授,是文史哲领域都开展研究的大学者。
他研究国学范围庞杂,包括:经书的笺释、史料之搜补鉴别、辑佚书、校勘、文字训诂、音韵、算学、地理、金石、方志之编纂、丛书之校刻、类书之编纂等十余项。还涉及文学作品、诗词曲赋、族谱、答问学类、人物传记类、为寿(挽)联类、作序跋类等。
5、研究方法多样
汉章先生研究国学方法多样,大多采用如下方法。
汉章先生运用注疏法解释古籍的文字,并疏通其义。旁征博引,考起渊流,著成考订详赡的注释,或纠其错,或正其误,或补其缺,或明其义。黄侃教授称汉章先生为学必做“即征数典,必穷其溯”。汉章先生研究《易经》64卦,其中乾卦原文67字。他引用9部音韵书籍,18家注释材料等,撰写注文达26000余字,通过博采达到择善之目的。
汉章先生运用考据法辨别历史文献、历史事实真伪异同。用考据、训诂、校勘和资料的搜辑整理等办法研究国学。他撰写《公羊旧疏考证》一文即为例证。
历史比较法是指引用各种典籍及国外文献加以比较,辨其真伪,考其优劣。汉章先生运用历史比较法对:今、古文经学的比较;对经、纬书的比较;各种当时国内外及古今史料等加以比对,在它们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学术评价,得出相对比较正确的结论,以表明其意义。
6、研究著作等身
他生前撰写的著作大部分是线装本,现存于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他有成册的手稿书目5部:19岁编录《窗稿》。30岁出版《缀学堂初稿》。70岁刊印《缀学堂丛稿初集》10种著作。晚年编录《缀学堂诗稿》。73岁编录《缀学堂丛稿目录》,共100种。另外,有待发掘整理的手稿:批校书目48部;手批书目360册;散佚书目64部;待查书目11部。经过八年努力,于2014年7月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陈汉章全集》是浙江省文化研究文献集成“一号工程”,共计出版84部著作(经部20部、史部39部、子部13部、集部12部)大书库国学大典,21册,28本,1500多万字。还有其他著作发表散见报端。
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周易古注兼义》《群经讲义》《周礼孙疏校補》《古微书补遗》《经学通论》《尔雅学》《文字音韵学》《说文学》《中国通史》《通鉴新校注》《中国哲学史》《中国法制史》《史学通论》《江苏通志·金石考·方物考》《史通补释》《周书后案》《辽史索隐》《老子本证》《太平御览校录》《苏诗注補》等。
本站声明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